流年面馆短篇小说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19-10-27
梓亭路上的晴云轩还叫晴云轩,还是专门经营红汤面。
换了店主,但没有换招牌,也没有换撑起这招牌的淞城梓亭红汤面。这淞城,梓亭路面上的红汤面说什么也不能换,晴云轩就靠这红汤面在淞城地面上叫得响吃得开,怎么舍得换呢?不管换了哪个做老板,这块牌子这碗面是不能换掉的。哪个会拿自己开心,嫌钱咬手,要把这老店主打拼了几十年的牌子砸了呢?
过去,李晴云是晴云轩的老板,现在不是了,店面在三个月前盘给了侄子李小忠。
李小忠接手晴云轩,第一件事就是装修,将过去的两间打通,变成一间更宽敞的店面,店面的风格不再像过去了,木桌木椅木凳撤了,桌子变成了玻璃桌面,椅子是折叠式的,凳子全是那种硬塑的。过去白色的墙面上都是些字画,现在可不,蓝一块绿一块黄一块的,四面全贴上了招贴画,电脑彩喷的,画面上是一盘盘的好菜或者一碗碗的红汤面,活色生香般地诱人。
新气是新气了,可是不好。至少李晴云是这样认为的,这成什么样子了?跟晴云轩招牌上的三个字也不成个调儿啊!不好!但店面已经盘出去了,李晴云觉得还是别说什么好,已经不是自己的东西,你管得着吗?老顾客一来,第一感觉也是不一样了,好在面条还是那种面条,浇头也还是那个味儿。
店面是盘出去了,但李晴云不管什么时候来,也不管吃哪一种面,都不能收费。这是当初转让店面时合同上写明的事。不但是李晴云来吃不花钱,跟李晴云一起,相交了大半辈子的赵小秋、钱友华、孙梓夫三个人来,也得随他们的意,他们要吃什么,得给人家弄什么,他们要呆多长时间,也得让人家呆多长时间。反正,你李小忠也放一百个心,我李晴云来,他们才会来,我李晴云不来,你请他们来也请不动。他们的钱,你收也好,不收也好,我李晴云不做这个主。人家来吃这个早饭,不会白吃你的。他们来,也就是陪陪我李老头儿的。说是我李老头儿陪他们,四个人,赵钱孙李,一起相互陪着也可以。没得几天过了。这梓亭路上,赵钱孙李四个人,巧得不能再巧,共了几十年,做了大半辈子的朋友,哪个不知,谁人不晓?再说了,人家这几个老兄弟,也只有你李小忠靠着你叔叔的面子能请得动,换成是其他人,请人家来人家还不来哩!
按李小忠父亲也就是李晴云的胞兄李天云的意思,这店面还是不要转给李小忠。知子莫若父,这李小忠,眼睛里面现在只剩下了钱,亲娘老子都不认的主子。这样的人,还是少打交道的好。连做父亲的都这样评价李小忠,看来,这李小忠是得跟他要把话全说到。于是,在合同上,将免收李晴云费用的事明确了下来。这是李天云的意思,务必如此,不然这店面不能盘出去。李晴云觉得老哥也太认真了,又不好拂了长兄的好意,于是拔出笔,具结签了字。
可李晴云还是不相信,这叔侄关系在,李小忠能做到这份儿上?就是不写上这一点,谅他李小忠也不敢收老店主的钱。晴云轩不是个什么大不了的店,可是,少不了李晴云吃的一碗面,不管放什么浇头,鲍鱼,鸡翅,鸭脖子,荷包蛋,素鸡,牛肉,东坡肉,仔排,酱爆鸡丁,素炒豆腐干,雪里蕻炒肉丝,任你点,你一个望七十上走的老人,再能吃又能吃多少?李小忠这笔账算得过来,这店开在这里,不多做叔叔的一张嘴,穷也不会穷在一碗面一份浇头。
更何况,李晴云最喜欢的倒不是吃面,开了半辈子面馆,个红汤面不上心喽,李晴云放在心上的是茶,每天李小忠早早地把店门打开,李晴云都是第一个来,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放在柜子里的那把紫砂茶壶,放上些茶叶末子,然后慢慢地喝。
上了年纪的人,上床早,觉醒得也早。说到底,是年岁不饶人,不像年轻时候那么好睡嗜睡了。这人啊,就是怪,现在闲下来了,倒反而睡不着觉了。早晨一爬起来,头一件事,就是往店里跑。
李晴云一到晴云轩,就坐在角落里,然后开始慢慢地品茶。一杯茶下肚子了,这边李小忠店里的生意也开始了。李晴云也不要侄子侄媳妇或小芳帮忙,自己拿过来一瓶水,慢慢地续,慢慢地喝。跟着,赵钱孙三位便也陆陆续续地到了。四个人,一张桌子,有说有笑,一边喝茶,一边抽烟,一边等着梓亭红汤面。
茶炉子上,水吊子一直放着,店里花花绿绿的茶瓶,有十几只。来吃面条的人,第一件事,也都是先拿茶叶泡杯茶。只有那些小把戏,光是来吃面的,请他们喝茶,也没有这份闲心。晴云轩这点好,茶是奉送的,几十年了,一直如此。
七八点钟的光景,李晴云便对小芳喊一声,来碗鲍鱼的。跟着赵钱孙三位,也是一人要一碗,有的要素三鲜,有的点了茶干或者东坡肉。于是,服务员小芳高声叫道好唻,来喽!将几碗热腾腾的面端到老先生面前。
其实,用不着老先生喊,小芳也知道李晴云喜欢的就是碗鲍鱼浇头面,其他的都不上心。如果到李晴云吃面条的时候,鲍鱼的头还没有被客人要去,那么,这鲍鱼头就归了李晴云,小芳就会把鱼头放在一个小碟子里,和面条一起端到李晴云的面前,接着替他把筷子放好,餐巾纸也放到他的手边。然后,老头儿一会儿往嘴里送面条,隔一会儿,剔点鱼肉往嘴里送,然后,又咪一口茶,接着拿筷子的手撑着桌边,对着街面上相会儿呆,再不就是跟几个老家伙说说话。然后,又开始吃面条,剔鱼,或者喝茶。就是吃面条的时候,嘴也没闲着,要说话,一边手上要比划着。几个老先生吃得慢条斯理,吃得悠闲自在。
小芳很早就是晴云轩里的服务员了,李晴云开了这家面馆不久,安徽姑娘小芳便来做服务员了。如今小芳早不再是当年的小姑娘了,女儿都有九岁了。这么多年下来,过去的东家老板李晴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有什么习惯有什么三朋四友,她全都晓得。
店面盘给李小忠时,合同上也明确了小芳的去留。李晴云不忍心看到小芳没了工作丢了饭碗,店面转让时,一再对小芳讲,不碍事不碍事,总该是有你一碗饭的。
但当锅的陈大妈没有留下来,李小忠怕陈大妈年纪大了,手脚不麻利。再说,这个胖大妈有个不好的习惯,总喜欢把她苏北两个远房的侄女带到店里来替人擦皮鞋。那两个女人可真是没有个眼头见识,有些顾客讨厌那种皮鞋油味,还有的顾客讨厌他们人还没有到,嚷着擦皮鞋的声音已经到了。这两个女人,不管是谁来,总是先冲着人家喊道:擦皮鞋——擦皮鞋——有些顾客都跟李晴云说过好几回了,这怎么回事啊?来吃你一碗面条,还得再付一元钱的擦鞋费?
所以,李小忠一接手店面,就先辞了陈大妈,接着将两个擦皮鞋的女人轰了出去。除非有客人自己把她们叫进来,否则,坚决不让她们进门。这做生意,得有个做生意的样儿。
像对准了钟点一样的,李晴云和几个老伙计总是九点钟离开晴云轩。离开晴云轩,他们一般是去园林路上的花鸟市场,或者就是去公园听昆曲。孙梓夫还喜欢逗弄小鸟儿,出了晴云轩,总是让其他几个老伙计在路边等上一两分钟,他要回家拿鸟笼。几个老伙计高兴起来的时候,也会逗弄逗弄孙梓夫的鸟儿,大家一路有说有笑的,去逛去玩。
这边人一离,晴云轩上午的生意也差不多做完了。接下来,便得准备中午的生意。
过去,晴云轩中午不做生意,李晴云这人有点犟,一根筋,只做红汤面,只做梓亭红汤面。其他的,打死他也不做。老先生有句话说得好,人这一辈子,把一件事做好了就不错了;钱这东西,你要赚多少才是个赚?这人,也得有个闲时吧?一天到晚,就晓得个赚钱,这活着还有个什么味道?你就是掉在钱篓子里,也不能光数钱,也得伸出手挠个痒吧?
李晴云很知足。可李小忠接了店面后,不一样了,中午加了一个外卖的生意,给工地送盒饭,菜场就在对面,又是现成的锅灶,这生意不做不真是可惜吗?所以,李小忠不但外卖,也顺便多做些留待上门的客人。
其实,这盒饭的生意也赚不上几个钱。二荤三素,才五元钱。一个中午,卖出去三百份,也不到两千块钱的毛利。
可惜了这好好的店面,李小忠于是盘算着准备大干一番,把面馆的牌子卸了,改做饭店。
晴云轩在街东,面西。对面是梓亭街的菜场,往北,有各式各样的杂货店粮店烟酒店,一家药店,还有一家银行一家邮局,邮局对面还有一家中国电信。往南,也有一家药店,还有一家不算小的超市。在这个叫做花园浜的街区,晴云轩的市面是好得不能再好了。虽说中午过后,这街面也像睡午觉一样的睡着了,可午饭前是热闹得很,下午两三点钟的光景,街面也像是午觉睡醒似的开始热闹起来。这梓亭街,别看是条老街,人来客往的也不在少数,做饭店生意一定红火。真不知道当初老爷子为什么只做这早餐的面条生意的。一个早市,下个五六百碗面条,也才不过两三千块钱的毛利,有时候还做不到这么多,更多的时候能下三百碗面就算不错了。这人还累得都快要趴下。如果做了饭店,就不一样了,中午跟晚上,两餐,按十人一桌计算,每顿都能做上十桌饭菜。一桌饭菜不算多,连香烟水酒在内,三百到五百总是能够拿下来的。这一天下来,毛利不到一万也不会差很远了。
李小忠这是在心头盘算着的,没有讲出来。这事,得细细打算打算,商量商量。再说,晴云轩的红汤面这块牌子,轻易也不能丢了。
每天,晴云轩早早地打开店面,也早早地关了店面。是那种不锈钢卷门。看到这卷门,李晴云就有点来气,这东西,哪有那种门板的好,虽然每天要拆要装的挺麻烦,可那十几扇门板,全是上好的木料做成的,气派得很哩!放着是占了点地方,可东西是好东西。用了靠二十年都没有坏,倒反磨得乌光油亮的。这卷门,有什么好?拉下来卷上去,嘎嘎嘎地响,除了方便快捷,没见到什么好处。几年不到,就锈得不成样子,脏得手都不能沾。好什么?在这老街上,还是门板墩样好看。前年电视台拍电视,都把晴云轩的板门拍上了,连电视里的那个拿话筒的小姑娘都说晴云轩的门面是好东西,是淞城的宝贝。
可惜现在,一切都不能如李晴云的意,李小忠接过店面,第一件事就是把这门板给换了。对面菜场也换了,那种门板也早换成了状的拉门了。像跟李小忠约好了似的。还有前后的药店,也都弄成了像晴云轩的卷门,一动起来,就嘎嘎嘎地响。一早开市,首先听到的就是各家不锈钢卷门嘎嘎嘎嘎嘎的声音,连片儿地响,这边刚停,那边又响起来。
每天,都是晴云轩开市最早。李小忠,再不就是李小忠的婆娘周兰,五点多钟的光景,便来开门。把不锈钢卷门嘎嘎嘎地卷上去,然后,又打开里面的一道落地玻璃门,隔不到两分钟,小芳也便来了。把鼓风机接上电源,把封了的炭炉子打开,水龙头哗哗哗地朝大锅子里把水注满。然后开始把前一天兑得现成的高汤放到煤气灶上慢慢地用细火炖,接下来,小芳又要忙着配各色浇头,那里周兰便开始在另一只锅子里加工配好的浇头。
店里现在只有一个大炭炉子了,小炭炉子不用了,全换成了煤气灶。李晴云不好讲话,随他李小忠算了。其实,这高汤,要放在炭炉子上用文火慢慢地炖,那汤才能又浓又稠。这煤气灶,炖不出那种味儿来的。
等这一切忙完,就是个把小时下来了。第一批顾客开始上门。
第一批客人,不外乎是上学的学生,也有几个老师,也都是在这个时候上门来吃早饭。他们要赶着上早读课。这是上午客流量的第一个高峰期。第二拨客人拥进来的时候是七点一刻后面这一段时间,到公司上班的,到厂里上班的,到商店里上班的,小摊点上的主人,都差不多在这个时候来。
李晴云总是赶早市一般地,跟那帮学生和先生一起来。这老先生在角落里坐下来,先吃茶,然后,眼睛定定地看着这些学生娃和老师出去进来。
在淞城,喝茶不说是喝茶,都说成是吃茶。吃茶,在这个江南小城里,现在是被当做一桩奢侈的事。吃茶得花功夫,吃茶也得有那么点闲情。这个吃字下得好,跟民以食为天成了一码子事了。喝茶喝到这种份儿上,这茶就不是只为煞渴的了。
说是吃,其实现在又有谁有那种闲功夫慢慢地吃慢慢地品呢?不是李晴云这样的闲佬倌,谁有这份闲情逸趣,偏要跑到晴云轩里来喝茶。淞城人现在都拼了命似的工作、挣钱,像学校里的那帮老师,连周末休息日都没有了,一直在上课,再不就是补课做家教挣钱。都快疯了一样的了。
李晴云坐下来,不出半个小时,赵小秋、钱友华、孙梓夫一准会来。他们一般是三个人一起来,很少有落单的。如果哪个落了单,几个老家伙嘴里就会不干不净了,问是不是儿媳不让来,还是跟儿媳的事闹出来了,被儿子晓得了,揪着死打了一顿。
打完了哈哈,便开始泡茶。嘴里也开始东南西北中地说这道那儿的,有时候,就是萨达姆和布什这些世界大事,也要放到嘴里嚼上几嚼。
李小忠想做饭店的如意算盘没打成。梓亭街一下子冒出了两家饭店,一个叫瑞亭酒家,一个叫雾淞庄。台面都不小,邮局对面的两家小杂货店被盘了下来,一家兰州拉面馆也给并了。那家兰州拉面其实也是开张不久,开了以后才后悔,这梓亭街有了晴云轩,那松软得没有一点咬嚼的兰州拉面,还有谁想去吃呢?还有一家小吃店和一家小五金商店也给这两家占了。生意也红火,特别是晚上,灯红酒绿,唱歌划拳,好不热闹。
共 847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晴云轩的老板李晴云年纪大了,于是把店面盘给了自己的侄子李小忠经营,但是有约在先,李晴云可以免费来这儿吃面,他的几个好哥们也可以随时来去。李小忠答应了。晴云轩生意很红火,李小忠接手后,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进行了装修,并且增加了在中午送外卖的生意,面馆越做越大了。随着生意的日益红火,每天早晨都会有因无座而流失的客人,所以李小忠对李晴云老哥儿几个总是长时间占着座位心生不满,终于不客气地下了逐客令。李晴云一气之下不惜高价盘回了晴云轩,却又低价转手交给了自己店里的服务员小芳,要求仍然只有一个,就是他们老哥儿几个可以随时随地来吃面、喝茶。这是两种经营理念的冲突,也是新老两代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李晴云看重一个情字,他对自己的老店有情,即使盘了出去,依然每天要来坐坐,守着它心里就安稳;他对自己的哥们有情,为了大家有一个随心所欲、敞开心扉的好去处,他宁肯花高价去赎回面馆;他对自己的侄子和自己的员工同样有情。而李小忠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却忽略了亲情,忽略了原本改最看重的东西。面馆几经易主,终于达成了李晴云的心愿。小说情节没有大的跌宕,但读来却颇为入心,人物刻画成功,细节描写到位,佳作。流年力荐欣赏!【:闲云落雪】【江山部·精品推荐F】
2楼文友: 09:49: 2 感谢落雪!发现江山的非常认真负责。非常感动!对作品的评价也非常到位。 一念浅喜,一念深爱。
楼文友: 1 :14: 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 逝水流年 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骨关节炎肿热敷好吗
老年痴呆的护理要点
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3
男性突然夜尿增多怎么办地图舌它会自愈吗
肾炎的治疗方法
上一篇: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