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在焦红寺的日子里散文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19-08-17
一提起焦红寺来,我就激动。
在我刚记事时,就听大人们常说起焦红寺,大概是因为听得多了,总觉得焦红寺不知道有多好呢,心里一直在悬念着。在此前后,还听了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有两个外地人来榆社出差,偶尔听人说,在离和顺不远的地方,也就是榆社的北陲地带,有个“焦红市”。这两个人很想亲自去逛逛这个城市,开开眼界,便结伴徒步往焦红寺走。一直走到石会村时,怎么越走越不对劲了,感到很纳闷:迎在前面的是黑山黒岭大深沟。又由于路途崎岖而遥远,二人十分疲惫和厌烦,便向当地老乡打听,方知这里有个焦红寺村子,而不是焦红市。因此那两人特别扫兴,便半途而退了。我想:那两个人是想游“市”,而不是想游“寺”(村),如果有机会,我就要去游一游这个“寺”(村)呢。
说来也巧,机会来了。我父亲正好被调到焦红寺小学教书,父亲决定让我随他到焦红寺念一段书。
那是1969年12月中旬的一天,我和父亲从乔则沟家里吃过早饭起身,一口气走了45里坎坷的鹅卵石道径,并趟过了大大小小40多条河,到夜幕降临时,我们终于到了我日夜想念的焦红寺村了。
一、文化浓厚的温馨居室
刚到村口,已是两眼一抹黑了,父亲牵着我的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老一阵长长的街面,约莫有四分之三(这是后来测算的)的路程了,就拐进了一个面朝南的大门,接着又转向一座东房门口。进了门,未敢动弹,等父亲用火柴点着了微弱的煤油灯时,才看见屋里的大致轮廓:这是两间屋子,在正墙上贴着毛主席的大画像。右侧是一盘顶彻头的大土炕,炕上铺着两领旧席子,靠炕头这边放着一副简单的铺盖,墙上贴着一张写了黄字的大红纸,隐隐约约看得出是我父亲的墨迹——端正有力的正楷字,上书:《满江红?歌颂张瑾瑶老师……》的词,两边配有对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横批是:“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在炕与门之间放着一张二人旧书桌,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资料书和一架黑色的旧算盘,上墙挂着一架2尺多长的黄框绿珠的教学算盘。在与炕相对的墙根底是一张上了橙色漆的书桌和一座深色的立柜,桌子上有序地放着教材、语文抄本、算术抄本和书法本(即写仿本)各一摞,还有一把发信号的手摇铃;立柜的上柜扇本应是嵌玻璃的,但只见又是我父亲的墨迹,两柜扇上分别写着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的上阕和下阕;在柜后上墙挂着一吊黑色钟表,很好看。在里墙根安放着一张二斗课桌,这是放灶具和煤油灯的。
父亲上炕展开了一半褥子,让我上去歇着,他点燃了火,烧水做饭,由于火不旺,父亲不停地用笤帚扇着。
看了屋里的环境,我感到既新奇又好感,既熟悉(是因我父亲的书法)而又温馨,有一半感觉像是在自己家里一样,很满意。
可就是要急着想了解焦红寺村的容姿呢,只因天晚,不能一饱眼福了,只是在心里一直想象着……由于困乏,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
二、独特别致的山村风貌
自从头天晚上,对焦红寺的村貌及环境猜测和想象,在我脑海里从未停歇过。忽一日,终于等到一个合适的机会——一个宽余的活动时间,我才疯一般地跑到村里村外,一口气饱览了整个焦红寺的村落及其环境——既独特又别致的风采。啊呀呀,让我不住地惊叹,原来是这般模样,竟然如此壮观……真让人新鲜不已,兴奋不已啊!
在当时来说,焦红寺是个大村子,在村后是一座朝阳的高山,望不到山顶,其山脉向两侧绵延,望不到尽头,紧靠村子南边的是一条奔腾不息而清澈见底的河水——榆社浊漳河的主流源地。站在街上看河,让人感觉到就像是站在了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上了。过了河是长满了植被的山坡和农田,靠后是又高又陡的密布着挺拔而苍劲的松树林,一眼望去墨绿色一片,像个大屏障。在这座松山前端是一个高崖头,崖头上长着一棵老松树,树枝呈二层伞状,如果选好了角度,则可以与黄山“迎客松”媲美。从松山的整体看,前面雄伟壮观的那棵老松,就像是虎胆英雄杨子荣,后面群松就是解放军战士了,看了真让人兴奋、精神。这座松山一经风吹,观其姿势,就如同翩跹舞者一样潇洒俊美;听其声音,可与虎啸之雄壮见高低,特别是到了隆冬季节,那更是一番别有情趣的景象,就非常像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有段唱词所言:“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望飞雪,漫天舞,巍巍群山披银装,好一派北国风光……”
再看焦红寺村子,它是建在后山脚跟的斜坡上的,村子东西长有半里地,南北有40多米。村中前后有两条平行的街,后街是一条用石头砌成的高低不平而十分合款的小街,前街也是用石头砌成的坚固平整而宽绰的大街。还有几条胡同并列地与前后街贯通。整个村子,后高前低,既朝阳,又无遮挡,十分好住。
前大街村西口有一座大庙,叫老爷庙,即关公庙。远看很威严,近看阴森森的,很可怕。庙座底有2米多高,是用石梯砌成的;大墙是用古砖砌成的。庙顶是古式的筒瓦所瓦,做工非常精致;在脊檩正中有个方形的“东西”,两端都有“寿”字,很肃穆。庙上全是木结构,主要是用一根大梁撑着,感觉很奇妙,但非常结实。在后墙内壁上隐隐约约的有些图案,大概是古时的壁画,由此不难看出,这座庙已经很古老了。
从大庙往里走,有个戏台。整个戏台做工精巧,古式古样。往东走,隔三差五就有个大门,其建筑结构基本相同。刚进大门,在左右两侧各有一道门,进了门是个直筒子房屋,外面是吃饭的场所,里面是厨房。院子里,正房宽敞而温馨,适宜住人,东西房主要是放东西用。整体看来,酷似四合院。
如此设计之结构,不难看出,在之前一定是开店用的。听人说,焦红寺是通往榆社、榆次、和顺、左权的交通要道。在村子东面的张家大院就是个开骆驼店的。
从饲养院往东,在街南是成家的一座别致的房屋,没有大门,只有个亮在街面的只有屋顶没有前墙约一尺多高的台面,台面上有两根柱子,估计是个诸如打饼子等之类的场所。对面是个不太显眼的大门,进了大门,北面建有窑洞,院东五间屋子,三间是教室,两间是校部(老师居住和办公)。我就是在这个学校和村民合住着的院子里学习、玩耍和生活的。
焦红寺村的整体建筑,布局合理,设计精巧,结构坚固,美观大方。由此可见,人们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把个荒山野岭营造成了繁荣的大村落。从建筑材料看,全是用石头精心砌成的,是人们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三、严谨活泼的课内课外
刚到焦红寺的第二天,吃早饭时,有几个女生款款的走进校部,很有礼貌地和父亲打招呼,她们站在门口,略带拘谨地看着我,我看她们时,她们羞涩地急忙转身走了。当时我也有点不自在,我想她们是专门看我而来,想一睹为快。我对她们的印象不错,可是听不懂她们说什么,以后怎么和她们交流呢?
第一节课的铃声响后,父亲带着我进了教室。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学生们陌生的眼神,我有些害怕,又不好意思。学生们坐在教室的两侧,中间是个火炉子。父亲让我坐在靠墙的一个空位上,紧挨我的那个同学眼睛特别大,很吓人的。其实我一进门就注意到他了,我很不情愿地坐在了他的旁边。后来相处久了,才觉得他一点也不怕,人品好,学习好,上进心强,写得一手好字,他叫张利文,后来教了书,还当了多年校长。
“起立”,突然间一个同学用当地粗壮有力的声音喊出了,全班同学齐刷刷地站起来,目视前方,我也不敢怠慢,赶紧笔直地站起来,那个声音又喊道:“向伟大领袖毛主席敬礼!”大家又齐刷刷地鞠了一个躬。这时我才发现,在黑板上方挂着一幅用轻铁皮制作的毛主席的彩色半身照片:身穿绿色军装,并配戴红五星和红领章,左手夹着点燃的香烟,右手向我们招手致意,并微笑着。
全班同学,尤其是大同学都很呵护我,他们的特点是干脆、利落、整齐、痛快、勤奋、朴实。没有多久,我已经和他们混熟了。为了和他们交流相处,我先向他们学习当地的语音和词汇。当地的语言真是太有意思了,如“耍”叫“害”等等。没费多大劲儿,几天的光景,我就学会了焦红寺的话了,而且很流利。
语言交流没问题了,胆子也大了,从此我就戳开了。课上课下“行动自如”,倘若父亲不在时,我还会放肆,一个外乡人竟成了“在地户”了。
在课堂上,我和同学们一起读书、背课文、写作文,算算术,制数表,打算盘,唱歌,绘画,写仿等等,和同学们相处得很融洽。
我爱背课文。最爱背的是毛主席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原因是全词押韵,而且韵脚是仄声调,读起来既有力又俏皮,能读出情趣,读出味道,还能说快板,套上山西民歌《山西土特产》的曲调也能唱,真是美极了。那时我除了对课文背诵外,还用说快板、唱歌来凑热闹,真是洋相百出。
三年级以上的同学算盘打得呱呱叫,特别是守珍,“狮子滚绣球”打得滚瓜烂熟,真是好样的。在每天中午放学前,一至五年级全体同学都要写仿,大多数同学都很用功,写得很好。尤其是利文写得最好,后来在当地小有名气,是一个笔杆子。
我特别爱画画,每次画画,在班里总是第一,很有信心。有一次看了电影《奇袭》,我画了一张记忆画,画的是三个志愿军侦察员开着敌人的汽车,英姿飒爽,特别威风。这幅画和另一幅画及写仿本在一次活动中曾经参加了展览。
在严谨活泼的课内能学到好多“东西”,而且又很有趣,即便是课外也不乏味,照样能学到“东西”。
我爱唱戏,特别喜欢当时流行的“样板戏”(现称红色经典)。在顶村人刘志清的教导下,我也能哼几句。在一个下午的活动中,我把《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中的几段唱词按晋剧给同学们唱出来,加上动作、姿势的表演。当时其实我并不懂,只是有一种感觉让我兴奋、让我疯狂,变着法子“发泄”,哄的一群同学围着我转,因此,我更加疯狂,一会儿“打虎上山”,一会儿“冲云天”……尤其是小女生,笑得格外可爱。
那时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我父亲和张效国接受了村里刷写标语的任务,焦红寺一条长长的街上写满了鲜亮鲜亮的大红标语。当时我专为他们打下手,从中学到了不少写标语的知识。在大牛村,我在一个不太显眼的地方第一次写了一条标语,觉得很新鲜。村里的标语写完后,只剩下村名,只见父亲潇洒地在墙上刷刷几下,好大好艳的“大牛”两字便脱颖而出。我很佩服父亲,暗下决心,将来也像父亲一样能写出这么好的字。
四、潇洒愉悦的文艺展示
大约住了半个月,正赶上1970年元旦。元旦是要表演节目的,在庆贺新年的同时,更要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在排练前,老师拿出了锣鼓,一伙男生一呼而上去争抢,紧接着就是一顿敲打,一下子就有了热烈的气氛,我感到他们敲打的还不错。排练了几天,节目表演定在元旦下午校园里举行。
演出前,同学们都在忙碌,有的准备道具,有的借服装,有的继续练节目……
有个叫全狗儿的大人精心地为我化了妆,我戴好帽子,提了自制的号志灯从容上场。这时,全村的男女老少在校园里挤得满满的,黑压压的一片。第一次在这样的场面出演,我有点紧张,我稍微调节了一下情绪。走进了场地,站定“亮相”,唱“手提红灯四下看……”,场上的人们都在笑,我刚唱完,有的拍手,有的叫好,还有的说再叫那孩子唱唱吧。
过了一阵,又有我的节目,是我和几个女同学表演的《五朵红花寄回家》。我扮演“老爹爹”,头箍白羊肚毛巾,身穿黑夹袄并扎着腰带,手里拿着烟袋,驼着背,晃着脑袋上了场。这时场上又喧哗了,场上热闹非凡。
节目在不断地变换着,特别是“三句半”节目,表演者不带锣鼓,而是各背一支小木枪上场,引得观众都很好奇,等到演完,又博得了观众的叫好,敢情三句半能这样演,有意思,好好好……
最后一个节目,也是谢幕节目,是全体整队,每人左手垂下,右手拿着红塑料皮制作的《毛主席语录》本贴在胸前,齐唱《大海航行靠舵手》,由我用二胡伴奏,到结尾处,全体演唱者将语录本举过头顶,高喊:“毛主席万岁……”,红色的语录本有节奏地在空中摆动着,汇成了波涛翻滚的红色海洋。这一下轰动了观众,有的叫好,有的鼓掌,也有坐着干脆也站起来,一起大声地跟着喊起了“毛主席万岁!”那场面简直沸腾了,让所有的人一下子沉浸在了幸福之中。
节目不仅在本校演出,还给村里军烈属表演,也还外出到大牛、沙窝、琵琶窑等村表演,都赢得了群众的好评。
现在回想起来,还仍然是令我激荡的心情难以平静,仿佛又融入了40年前的那个场面和气氛中了。
五、生动有趣的潜心玩耍
在焦红寺住了一些日子,正值隆冬季节,冰天雪地,漫山遍野,一片银色,好一派北国风光。
共 6145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读罢此文,让我想起巴尔扎克的一句话:“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而带给童年美好回忆的也是人生最难忘的地方。焦红寺就是这样一个让作者魂牵梦绕而终身难忘的地方。焦红寺,其实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村落。揭开她的面纱,作者除了向我们赞美了焦红寺美丽妖娆的自然生态之外,更满腔柔情的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演绎在焦红寺里生动活泼的童年图画。那紧跟时事的精彩文艺表演,那童真淳朴友情的贯穿,那孩童嬉戏打闹的玩耍场面,无不感染着读者,让人如置身其境。一篇精美的文字!推荐欣赏。【:永铭家珍】【江山部·精品推荐1505 00029】
1楼文友: 09:55:14 回忆是甜美的,一段留在焦红寺的童年美梦。拜读学习了!
2楼文友:- 0 15:06: 写的比焦红市都好,我们这次采风才明白了得!祝贺大哥作品加精、问安!
楼文友:- 0 20:00:16 美好的心灵,流淌出美好的记忆;童年的记忆,把古老的山村文化酿成醇美的酒。一篇耐读的美文,一杯品不尽的馨茶。品读,欣赏,问候朋友!
4楼文友:- 0 22:20:25 有什么样的童年,就有什么样的美好回忆,焦红寺的故事是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的再现,或者说美丽不在钱多钱少,更在于人的精神状态如何?稍可轩老师的文我们感受到的是焦红寺的另一面,这与现在满目凄凉的焦红寺相比,或许已如隔世。问好作者。
5楼文友: 22:25:19 永铭家珍、榆州黎明、酸枣林、水银月亮,各位师友,对不起,很久了,没有回复,请见谅。
灯盏花领军企业发展
灯盏花领军企业官网
灯盏花领军企业产品
云南生物谷药业代表性药物微商城怎么做
热淋清颗粒的功效
上一篇:梧桐核桃树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