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北县古书院文化枯木又逢春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19-08-22
书院培高德;蕉乡沐古风。广西钦州市浦北县是北部湾地区著名的古书院文化地区。全县有16家名古书院,有着深厚的书院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书院历史文化资料和文物。因此,该县尊师崇教和教书育人一度成为该县的传统美德和古今的第一要务和根本原则。由于有着光荣的教育历史文化渊源和优良传统,教育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再加上该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所以,该县曾经出了三个广西文理科高考状元,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曾经到该县指导教育工作并且得到高度的赞扬。为了能够使浦北县的古院重焕光彩,能量使浦北县书院古文化成为浦北县教书育人和培养后代的优良传统和历史根基,成为浦北县的历史草根和教育先进文化,该县委、县政府计划筹集1000万元资金,并且计划在一年内完成恢复保护修建位于浦北县城的大朗书院和伯玉公祠。在规划筹建中,该县计划把浦北县的十六家名书院按历史原貌和比例浓缩在大朗书院周围,并且以文化产业化为宗旨,把浦北县古今的书院文化历史全部陈列在此,并且浦北县的历史名人、文艺创作精品和陈述书院的文章全部布展在里面,努力形成浦北县的教育领事文化和文艺产品的集散地,把该书院文化景点打造成为全国4A级风景区和重点保护的书院历史文化文物基地。
为了保证该项目的落实,6月8日下午,该县在县委小会议室召开了“浦北县大朗书院修复筹备工作会议”,张建国、宋雁、刘文披、韦少坚等县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制定了初步的规划方案,并且在会议上进行研究讨论。同时,现在该项目做到征地、收集资料、筹集经费、规划设计等同步进行,并且计划在8月份开始动工修复。有感即得诗一首:
蕉乡书院又逢春,培养人才历史真。
教育古今囊冠慧,辉煌再创竞珠珍。
重文兴学得诗钟
从浦北县城北进城大道,经小江河平马大桥,然后沿大桥再往平马中学校道行将200米处,再折东80米左右,这里便是:大德高天藏孔风,朗飞骏马奋蹄中。书香鲁邹青云志,院育栋梁睛点龙的大朗书院。
大朗书院不仅久负成名,而且位于县城之中,电视连续剧《寒秋》曾在这里拍摄,并由此而闻名遐迩。书院和民俗村是浦北县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清代廉州府和合浦县的十大名书院之一以及当今钦州市唯一的客家文化民俗村。因此,大朗书院自然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书院历史文化艺术渊源。就如同:“天生丽质难自弃”那样,让人过目难忘。然而,就是如此高档次的名书院,但浦北人却一直都是熟视无睹。直到公元2000年即至,该县的原文联主席、县文化局长黄家玲同志在慧眼独具中,才第一个用现代自由诗歌的形式热情讴歌了大朗书院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崇尚代表中国东方文明道德的孔孟子儒道家思想的历史功绩,原县文联主席、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传瑶,县诗词学会会长黄佳祖还为大朗书院的对联进行批注解释并公布于众。因此,大朗书院才抖落了百年的历史文化的尘封而如同一枝红杏出墙来;在初露端倪中引来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访。但由于资金和种种原因,大朗书院始终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开发和利用。从而使之犹如纵然天生丽质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2005年初,该县县委、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 等主要领导的倡导下才真正下最大的决心要把大朗书院建成钦州乃至广西第一客家文化民俗村,为此,当时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黄道伟还为客家文化村题写了村名,同时,再加上报刊电视媒体的大力宣传推介,于是大朗书院才在百年寂寞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并露出更加端庄秀丽的姿容与世人重新见面。为此,大朗书院在摇身一变中而身价百倍;在青春焕发中而梅开两度,并且因此而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随着大朗书院和客家文化民俗村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重新修辑一新并对外开放,市、县领导特别是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凤兰考察大朗书院后亲自题词并对客家文化民俗村和大朗书院给与了高度的评价时,大朗书院才真正扬眉吐气和重新焕发青春风采,并且一跃而成为浦北县独一无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此,大朗书院和客家文化民俗村的重新开发和利用,对于浦北县这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和曾几度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来说,那确实是显得太迟太迟了。然而,也正恰恰因为这个“迟”字而使大朗书院和客家文化民俗村恰似那迟到的春天而更加迷人。
带着初夏荷香和万物盛长的无限生机;带着大朗书院和客家文化村——粼清塘遴荔红的古荔园林中那绿油油的让人酣醉的诗情画意;带着文人墨客那份特有的好奇和灼热的心情;带着探寻大朗书院和客家文化民俗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造诣的精深与博大;带着对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长黄道伟在大朗书院考察时建议把大朗书院建设成为钦州市乃至广西唯一的客家文化民俗村的大胆设想,笔者于今年中秋节有又一次到大朗书院采风。
六万山雄书院高
六万山下,南流江畔。素有全国文化之乡和蕉乡之称的广西浦北县确实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人杰地灵的地方。据《浦北志》记载,在晚清末年,浦北县已经拥有16家比较正规的古书院,这确实是浦北县书院文化历史的奇迹,也是浦北县书院历史文化的光荣与自豪。
大朗书院珠耀大朗
大德高天藏孔风,朗飞骏马奋蹄中。书香鲁邹青云志,院育栋梁睛点龙。大朗书院位于县城之中,是浦北县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清代廉州府和合浦县的十大名书院之一。因此,大朗书院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书院历史文化艺术渊源。
大朗书院是浦北县十六大名书院中,建筑艺术堪称一流、对联书法雕刻艺术堪称一流、培养人才堪称一流、民俗文化底蕴堪称一流的鼎冠书院。楹联古建大朗静,绿树红花书院幽正是该书院的真实写照。从书院的规模、格局、档次和水平来看便清楚地看到了当时浦北的书院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书院原建成于小江镇六新村委,并且曾经培养出宋安枢和宋安革等栋梁之才。清光绪年间,书院才从六新村委迁建于今小江镇平马村委并取名为大朗书院。当时,刚走马上任的廉州知府、进士出身的刘齐浔大人和合浦知县、前翰林庶吉士邓倬堂大人立志不为时局左右而决心为官一任,兴教重文、普及文明、传播知识而造福一方,并致力发展书院文化,以实际行动不辞劳苦,于马江河畔吹响了大力兴建书院文化的号角,并且足迹遍及六万山下而不遗力地力主重视人才培养、人文道德和教化一方,从而为浦北的书院文化和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大朗书院当时便是由刘齐浔知府、邓倬堂知县亲自牵头挂帅,并由两广总督、进士出身、陆军少将、二品顶戴花翎的宋安枢的弟弟宋安革率领众乡团体、庶士募集捐资而建成的。其中最有力的证据便是大朗书院至今仍然有一根保存完好、雕工精良的红格木正大梁仿宋体正楷体凸文:“特授廉州知府进士出身刘齐浔、合浦知县前翰林院庶吉士邓倬堂暨乡团绅庶仝建”。在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清政府官吏腐败,丧权辱国,国家腐败无能,外忧内患、瓜分豆剖,昏庸黑暗,江河日下,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刘知府、邓知县和宋安革等名士及众乡绅却能以振兴中华和民族大义为重,以百年大计,兴教为本为己任,并且慷慨解囊,集腋成裘,兴建书院,传承文明,尊奉孔孟思想,传道授业解惑,灌输科学文化知识,重文兴教广培人才振家邦,并由此而培养了不少的栋梁之才和大量的乡土人才。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全面发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能够有这种重文兴学积德功的精神确实是难能可贵,正如诗云:大朗书院德仁功,孔孟至尊培智聪。府县同心齐努力,重文兴教得诗钟。
大朗书院坐北向南,位于平马中学的前面。书院的四周是粼粼清塘和满目葱茏、高大挺拔的荔枝、樟树、凤尾竹、丁香园林,从而把书院点缀得恰到好处。大朗书院犹如一颗璀璨的合浦珍珠而使四周的园林清塘焕彩生辉。书院分别由三进三落两层砖、木、石结构的独具岭南建筑艺术风格的两座方型建筑群组成。两座古建筑设计科学,造工精良,建筑艺术精湛讲究,特别是书院里的几十副长短对联不仅构思艺术精妙,而且都是用上好的坚硬的花岗岩石经过水磨光和精雕细琢之后,才镶嵌或安装在门庭、廊檐和正堂上,其中大朗书院中的大门石柱长联据传为两广总督宋安枢聘请广州名家撰联并书。更令人称奇的是书院授业正堂中那用二、三丈高的四根楠木栋梁圆柱雕刻而成的长联及殿宇架梁的雅机妙构让人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更由此而叹服书院建筑艺术的无穷智慧。同时也折射出了岭南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和大朗书院对文化知识的崇尚已经达到了至尊至圣的程度,同时也从中看到了一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传播文明知识的生动教材。而书院中那细磨精雕的石刻、木雕、浮雕、壁画艺术则如于天庭信步而达到了炉火纯青和游韧有余的程度。在目前钦州市来说古书院保存得如此完好和艺术造诣达到堪称一流的程度那确实是凤毛麟角。与此同时,大郎书院的对联书法艺术精湛超群,质量上乘,也令人拍案叫绝。如大朗书院前正门上的那副对联:“大成声振尼山铎,朗润文方浦水珠” 二座廊石柱上“大者法、小者廉,治国瞭谐斯,于乡可观王道;朗如珠、润如玉,为学亦若是,何地不出人才。”和“朗月清风、何求不是,道心无滞相,好寻乐趣孔彦;大山乔岳、一览皆卑,海角有魁儒,讵愧追踪邹鲁。”等等,这些对联不仅对仗工整,意清高远,格调文雅,而且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儒风孔德孟道彰显,爱国、爱家乡的挚热心情溢于联表。同时书法对联珠联璧合,意趣无穷,博大精深。书法遵循大字丰满密实,小字清秀简约的法则前提下或大笔流星,坠石崩云;或劲猷丰满,骨肉兼融,珠圆玉润;或清劲天然,灵活多变;或流水行云,洒脱传神。可以说是目前钦州市乃至广西同类古书院中并不多见的集对联、书法、雕刻、绘画、建筑、教育、道德文章、历史等精湛艺术于一炉的精品艺术大观园。使人似在孔孟的仁、义、礼、智、信和道德文章的教化熏陶中而得到了心灵的荡涤净化和美的艺术享受。抚今忆昔,大朗书院成今古,书声琅琅广教后学培栋壮;继往开来,府县乡绅积德功,簧园浩浩智育雏鹰养翼丰。在走马观花的采风中,看史海沉浮,文彩重光,文明再现,知识硕果满园,观古院悠悠,看黉园浩浩,客家村重洗风尘,令人浮想连翩。但愿大朗书院和客家文化民俗村似长流不息的江河,千古流芳。如今,浦北的教育更是如虎添翼,这更给该县今朝浦北的重文兴工作写上了浓墨重彩和最辉煌的一笔……
十六书院铸造辉煌
书院辉煌铸;黉园锦绣添。早在汉朝时代,在现在的泉水镇南流江上沙煲古渡头一带已经开始出现种桑养蚕的农耕文明和成为传播知识文明的地方,并且由此而拉开了南流江流域海上丝绸之路和古书院文化的序幕。公元474年,即南朝宋国泰始七年,越王陈伯绍(在现在的石冲镇坡子坪村仰天窝)置越州并且首任越州刺使与广州的军事、行政齐名,同时越王陈伯绍统率越州、交州(今越南,在此证明交州(越南)曾经是越州管理的地方,是南朝的一部分,即一个省份,同时,当时整个北部湾和南海地区都属于越王陈伯绍统领。)军事事务的时候,当时已经开始出现类似书院之类的东西,并且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客家文化和先进的农业科学生产技术,为当时古越州沿南流江出海而成为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浦北历史的文明进步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无与伦比的作用,同时也奠定了后来的钦州农校(张黄农业技术学校)的前身在浦北县设立的基础。到了唐宋时代,浦北县境内已经开始出现古书院,并且出现府学等;到了明代,又相继出现了县学;到了清朝晚期,浦北县出现了十六所古书院,从而使浦北县的书院文化出现了登峰造极的时期,并且由此而创造出了浦北县书院历史文化的辉煌和写下了最闪光的一页。如今,跑马观花看浦北县辉煌灿烂如群星璀璨的书院历史文化便可以略见一斑:
六万山雄书院高,文明进步史千秋。
黉园浩浩培龙凤,硕果满心齐放讴。
——开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 9年),扩建于嘉庆十二年(1808年)的乐民凤池书院,因为座落在风景秀丽的乐民镇凤池山下而得名。现在已经为乐民中心学的校址。凤池书院清代的翰林编修、奉政御大夫、著名壮族高产诗人、一代清廉文吏冯敏昌曾经在这里路宿,并且有着对上“乐民笔架山,终年无笔搁”一下联“凤池书院堂,四季有书声”而闻名百里的传说。同时,乐民莫村酒饼铺禀生韦合龙撰写“凤毛志美;池水龙腾”的劲遒优美、端正大方、功力深厚、有棱有角、章法得体的大字书法门联和平佳一秀才撰写的“凤雏展翼;池鲤修鳞”对联也在凤池书院留传广泛,特别是乐民镇平佳村韦秀才撰写的《鹤顶吟.凤池书院》:“凤阁辉煌耀我乡,池鱼跃水渐鳞长。书生有志青云路,院发科名四海洋”一诗成为乐民读书郎的口头禅,当时,凡是进入乐民凤池书院读书的书生,都必须要熟练地背诵这首诗才能够进入凤池书院读书,可见当时对于国学的普及和重视的程度,并且证明了当时的凤池书院已经开始诗教进校园、并且十分的普及推广于校园的了。同时,凤池书院现在仍然传承着八月十五中秋节千人舞青龙(蕉叶龙)的广西非物质遗产。在该镇的社头小学,还有一所不为人知的广益书院,书院门楼的一副“广培后学;益显前谟”的花岗岩石门联现在仍然镶嵌在社头小学的大门上。
共 6 2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浦北的书院,历史悠久,是浦北县清代兴建的16所书院,保存较为完整,展现了清代时期浦北县教育风貌和岭南建筑艺术。文章对书院的建筑风格、人文历史详细介绍,重在突出大朗书院的独特风格的魅力,不愧为著名的文化遗产。作者在详细的讲述中,展示了当地领导对书院完好的保存和修整,表现了当地政府重视文化和教育的风范,为保护文物、继承传统文化起了表率作用,值得推广宣传。【:冰煌雪舞】
1楼文友: 21:49:19 书院文化在历史上一度非常兴盛,并为当时的统治者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在当时的社会引领和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借当今发展旅游事业的东风,重修、打造和弘扬古代书院文化,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文章详细考证和分析了浦北16所书院的历史、现状及开发旅游的价值,为政府决策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作用。
云南生物谷 影响力
生物谷灯盏生脉胶囊怎么样
生物谷灯盏细辛胶囊效果怎么样
小孩子流鼻涕怎么办小儿呕吐吐奶溢乳连续呛奶
云南特色植物 灯盏花疗效如何
上一篇:6月10日首迎文化遗产日
上一篇:轻舞玫瑰吟情感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