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文学批评向何处去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19-10-28
众所周知,天下霸唱的代表作《鬼吹灯》曾风靡华语世界,之前的作品无一不是延续着古...
很长时间以来,刘心武与《红楼梦》这个标签一直形影不离,他并不抗拒“红学家”的头...
移动互联时代到来,文学批评随着微博、、微电影、微文学一道,进入一个名副其实的 微批评 时代。
马克 波斯特在《信息方式》一书中描述了多媒体融合时代的信息场景。在他看来,热衷于信息社会的人高声通报了一个完美交流时代的来临,即人们获取 所有时代所有地方的所有信息 不再是遥远的梦想,这无疑是现代的馈赠。紧接着,信息的便利更加细致入 微 地落实到每个平凡个体身上,由此带来更加深刻的媒介革命。这便是以 息 和 微交流 共同推动的 微时代 的来临。这里面当然包含着一系列的人文和美学后果,值得认真思索,而对于我们关心的文学批评而言,新的转机和内在的陷阱也恰恰需要人们仔细辨识。
微批评 在简短文字中直抵根本
微批评 时代,洋洋洒洒的 大块文章 已绝难再现,但 微批评 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批评的瘦身版。它意味着一种新的文体和传播方式,以及新文体背后的批评姿态和解放潜能。
一直以来,学界对过于封闭的专业文学批评多有微词,常指责它们搬弄西方学术名词,话语呆板乏味,行文程式僵化,难以击中对象的要害。其中问题的关键在于,以学术规范之名,忽略批评所应具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概而言之,专业文学批评固然深刻、严谨,但其学理性常会成为弱化批评现实感的罪魁。因而,批评其实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危险,它有时候会沉浸于单纯理论操练的欢悦,在纯粹的阐释中迷失批判性力量,从而流于一种无效的分析。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因而都可能是批评家。这无疑有利于打破专业精英文学批评的壁垒,激活普通大众的话语热情,也打破专业话语对批评行业的垄断。在这个意义上, 微批评 因其微小而更易于回到对象本身,回到批评的初心。它仗义执言,无所旁骛,能够在简短的文字中直抵根本,而无需漫无边际的铺陈和虚张声势的延展,更没有长篇累牍的枯燥和食洋不化的迂腐;它拒绝一切关于批评的繁文缛节,只要 寸铁杀人 、一针见血的快意和 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惊艳。
大部分 微批评 有较大的随意性
尽管 微批评 将批评的权利下延到普通读者身上,以捕获非专业人士灵光乍现的时刻,但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参与者都是一语道破天机的神人,毕竟这需要比专业批评更高的概括力和更卓越的语言天赋,且这种能力并非通过学习就可以练就。那些逃离了引经据典、资料索引拖累的纯粹知性和感悟,那些心灵极度自由状态下闪现的思想火花,以只言片语的方式显现出来自然令人叹为观止。
但需要指出的是,那些基于微批评的原则,以 灵魂在杰作中历险 的方式所生产的酷评,固然可以让人领略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的犀利、尖刻和酣畅淋漓,但更多的批评活动其实与此无缘。就像人们所谈到的, 微批评 有时候也逃脱不了媒体狂欢的宿命,那些简短、直接,无需严密逻辑就能制造的文字神话,其实能够更加方便地制造一个个 眼球话题 。简洁和犀利之中自然也免不了冷面与冷血,以及用情绪代替判断,用谩骂代替观点,追求发泄的快感。再加上由于文化失序所造成的商业混乱, 微批评 容易在资本的裹挟下沦为成本低廉的市场营销行为,比如越来越多的电影发行部门都会借助 微批评 来进行宣传。那些唯利是图的影评人、混淆视听的大批 水军 以及稳居幕后的络推手们,利用 微批评 制造络焦点,操纵民意,形成不正当的商业竞争。由此可见,所谓的 微批评 其实极易悄无声息地充当文化失序的潜在合谋者。
仔细看来,相对于传统批评的专业性而言,大部分 微批评 的内容往往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只言片语之中,批评本该具有的复杂思想被极大消解,而沦为一种充满思想泡沫的口水,很难形成具有理论性、专业性和权威性的评论。另外, 微批评 又会高筑批评方式僵化的壁垒,致使传统学理性的批评模式被个人化的情绪宣泄所取代。
微批评 应与专业文学批评相融合
作为专业批评的对立面, 微批评 固然有许多鲜活的东西,其自由与随意所塑造的 焦点 和 热点 往往也能抓住人们的眼球。但不可否认,其间大量充斥的蜻蜓点水、嬉笑怒骂和不着边际也是极为令人失望的。批评毕竟不仅仅是要判断一部作品的好坏,或者仅仅乐于阐释,而是批评家借由认识这个世界、并经由身处的这个世界来反观自我的方式。因此批评从来都不是判断或鉴赏某个作品,而是要进行细致入微的考察和分析,进而打开这个隐秘而荒谬的世界的一角。它面对的不仅仅是语言的纹路和肌理,虚构的世界里那些博大的人物内心,抑或如深渊般无比幽暗的人性本身,而是整个丰富而驳杂的外部世界,在更高的意义上阅读历史和社会。
面对 微时代 文学批评碎片化、表象化,批评纯度被稀释的现实,如何将其与专业文学批评相融合,便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一方面,专业批评家不可以忽视 微批评 的存在,而应将其充分纳入自己的视野,从中发现更多批评资源、批评视角和真知灼见;另一方面, 微批评 也应加强批评的专业性和学理性,以提升学术品格和权威性。就其融合而言,专业批评者则要以 外地人 的谦虚态度,向微批评的 土著们 学习,倾听他们几乎是本能地使用着的 土著理论 ,然后将它们加工成专业意义上的 微文学 批评话语。经过加工之后的这套 微批评 话语便既是地道的 微时代 的批评表达,又惊人地达到了专业批评的水准,由此形成专业批评与 微批评 之间理应构成的对话关系。
总之,无论 微批评 还是专业批评,米歇尔 福柯关于批评的梦想或许是我们大多数批评者共同追求的方向。他说: 我忍不住梦想一种批评,这种批评不会努力去评判,而是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它把火点燃,观察青草的生长,聆听风的声音,在微风中接过海面的泡沫,再把它揉碎。它增加存在的符号,而不是去批判;它召唤这些存在的符号,把它们从沉睡中唤醒。 我喜欢批评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它不应该是穿着红袍的君主。它应该挟着风暴和闪电。
一岁宝宝便秘怎么办
一岁宝宝吃什么好消化
一岁宝宝脸发黄是什么原因
快速缓解痛经的小妙招高烧时手脚发热
生物谷灯盏花滴丸哪里有卖
上一篇:红楼外传之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