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蜜栆倍真纯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19-09-12

日前,忻州市走西口研究会继陆续推出《走西口》二十余期期刊等诸多作品与资料之后,又有一部一百五十万字之大型文献《实录走西口》隆重问世。作为一个混迹于文化圈边缘多年的写作者、走西口研究会会员、这部文献的写作者之一,深感欣慰与钦慕。

我的老友田昌安先生年过六旬,国家一级作家,前忻州市文联主席,在省、市文化圈内交标广泛,头衔甚多,且勤奋过人,堪称著作等身,属于忻中校友中学有所成之佼佼者之一。尽管办了退休手续,却也应该说是早已功成名就。尤其让朋友们艳羡的是,他的两位娇女、也是他与妻子忻中的校友,早已分别从清华、复旦毕业,成家立业,进入高科技研究领域……按多数体制内离退休干部的普遍现状,他也早应该进入打打太极拳、溜溜鸟儿、玩玩麻将之类的休闲潇洒状态中安享尊荣的了。而他却不。照样地按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每天凌晨三点即起,点开电脑,迅速进入或写作状态。风雨无阻,持之有故。一如他多年来一以贯之的嗜写作如命的习惯。他从未将退休当作人生路上的休止符,而是另一处起跑点。发令枪则取决于他的内心。

诚如他在退休那年的春联所述,“起居由己退休真好,来去任我自在最佳”。他趁近年来党和国家大力倡导挖掘、整理、弘扬历史文化,大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劲东风,退而不休,费尽千辛万苦,在相关领导与同仁们的鼎力支持下,创办起了忻州市走西口研究会,并被推选为会长,在他的创造性生涯中揭开了新的一页。这之后,他便更加心无旁骛,全力以赴,致力于三晋文化尤其是走西口文化的研究。在苦心组织壮大队伍、潜心搜罗整理资料的同时,充分运用自己广泛的人脉资源,得近水楼台之便,买车学车,如虎添翼,难计次数地跑内蒙、上太原,从呼和浩特、包头到丰镇、鄂尔多斯到土默特右旗……无处不在地体现了一个老资格文化工作者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感和使命感。《实录走西口》的问世,仅是他宏大构思中的一个方面,却也足以体现出田昌安先生孜孜以求、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与锲而不舍的事业心。在这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一切向钱看”的滚滚浊流中,可不是尤显珍贵吗?

大半生的落魄书生生涯,让笔者养成一种嗜书如命的习惯。对于那些心仪的好书,尤其是面对那仰慕期待已久的大部头著作,总是油然生出一种喜逢知己的亲切感和珍惜感。翻开《实录走西口》这洋洋三大本16K优质纸型的厚重文献,尽管如今已嗅不到那种沁人心脾的油墨芳香,却也一样地令人心醉,令人感动与感恩。——在一无经费、二无专业班子的前提下,发动、搜集、整理、、修改、审核……这无数循环、无限投入的巨大工程,其背后该是多少夙兴夜寐、无怨无悔的辛劳与付出呀?

捧读巨著,作为一个自由职业的写作者,在深感欣慰的同时,一种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传统意义上的走西口,就算最迟延续到上世纪的六十年代,至今也已逾半个世纪。众多亲历者,包括那些经亲历者们耳濡目染过的知情者们,落叶归根沉寂者多。余者也正在陆续步入暮年。对于走西口这样一场旷日持久的近现代中国同闯关东、下南洋齐名的三大历史性移民运动之一,进行感性的细微末结的整理、记录;进而进行系统认真的梳理、归纳,以记录历史,提炼规律,以鉴将来,惠及子孙,可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应对的态度应该说是只争朝夕、与时间赛跑,是当务之急。无数先人们饱蘸血泪、传奇味儿浓郁的闯北路经历,那些或感人肺腑、或令人肝肠寸断的无数的人与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恰如河床印痕、崎岖细路,在岁月的无情淘洗与冲刷掩埋下,必将渐行渐远,日渐模糊乃至于消失。从这重意义上看,这部专著之弥足珍贵,自是毋庸讳言。巨著为走西口研究与晋商研究留下了厚重的一笔,从而必将成为今后民俗史、商业史、人口史、文化史等多方面深入研究与相关史实文艺创作的取之不尽的文史宝典。田昌安与他的团队,足可当之无愧地说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唯有“感恩”二字可作为我们众多文化人心情的表达。

历史一般来讲从来就是由官方与民间两条线索进行的。前者一般能够得到当局财力、人力、物力等诸多方面的支持,自有其优势,却也因为多了婆婆家长式的管辖与种种清规戒律的制约,免不了瑕疵、局限与之相伴相生。也决定了官史的武断性与片面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历史,是实实在在少不了看似细微末节的微观细节做支撑的。历史上浩如烟海的民修地域史、家族史、个人史等微历史,则是对所谓“宏大叙事”的细化与补充,从而使僵冷的、了无生趣的历史生动、鲜活、丰润起来。《实录走西口》可谓是这种微历史的典范之作。捧读那些从“走西口”这段特定历史长河段中撷取的起承转合、离合悲欢的种种,莫不让我们感受先贤们那种为了生存、自由与幸福而敢为天下先、从小处起步、赴汤蹈火、不计成败、敢打敢拼、含辛茹苦、艰苦卓绝、持之以恒等创业精神。只要有一分的希望,就要付出十分的努力。这些,无疑也是前人留给历史与后人的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是无可替代的非物质文化财富。自是值得后人永久铭记不忘,并长久地体味与借鉴的。这沉甸甸的独一份的厚重礼物,难道不值得我们心怀感恩吗?

“华夏文明看山西”。山西作为能源大省和历史文化资源最丰厚的地区之一,晋商与走西口这两个既互有联系、互相交叉且密不可分却又有着不同内涵的历史事件,自然不仅成为革命与建设的有益借鉴与参照,并且成为山西文化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丰富蕴藏。近年来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京剧《走西口》、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等唱响全国并走向世界,莫不取材并受益于这些有益资源。从这个意义上看,《实录走西口》留给历史与后人如此厚重的鲜活历史,无疑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永不褪色的丰碑。

而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几无启动资金、无固定队伍的前提下,能够圆满完成如此浩大工程,靠的就是一个老文化人和他周围一群追随者的文化自觉、感与使命感。

深秋蜜栆倍真纯。我们真诚地祝贺他,感谢他,并期待他如深秋那根深叶茂、苍劲葱郁的蜜栆树,有更多的真纯喷香的果实噗噜噜地成熟落地,赐甘甜醇厚与当代人与后人。岂不快哉?

写于201 年夏末

共 241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读完作者的随笔,真心为田老师高兴,为老师能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为老师挑起《实录走西口》这份重任,潜心搜罗整理资料,无怨无悔的付出而感动。作者用朴实的文笔,详细介绍着田老师,发出的感叹令人叫好,那份感恩之情流淌在笔端。欣赏作者好文笔,让读者了解了田老师与《实录走西口》。【:阳媚】

1楼文友:201 - 14:11:00 田老师大型文学《实录走西口》让人叹为关注,在这里一并祝贺!问好两位老师!遥祝开心每一天!

回复1楼文友:201 - 16:4 :50 多谢大编辛苦编发,奉茶致谢!

2楼文友:201 - 21:10: 佩服老师的精神,欣赏老师的创作品质,问好,祝福。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善于积累素材,才能使作品更加完美。

回复2楼文友:201 - 12:48:25 蔚风光临,衷心感谢!

楼文友:201 - 15:54:4 很有分量的文化评论文字,值得学习与借鉴。 高中语文教师,大学本科毕业。文学爱好者。

回复 楼文友:201 - 19: 0:58 多谢隐者给力,久违了,问好!

热淋清颗粒的功效怎么样

热淋清颗粒的主要成分

老人晚上尿多该吃什么药好

孩子中暑怎么办
九个月宝宝吸收不好怎么办
宝宝如何健脾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