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0170701冰峰黑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1-21
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茶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是从药用开始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晋张华《博物志》也同样有饮真茶,令人少眠的说法。陶弘景《杂录》中所说茗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君服之其实对丹丘子饮茶的记载还有早于此的汉代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栖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丹丘子为汉代仙人茶文化中最早的一个道家人物,历史上的余姚瀑布山为产茶名山。因此大茗与仙茗的记载亦完全一致。这几则记录中的荼与茗也就是今天的茶。更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早在晋代郭璞在注解《尔雅》时,即解说:茶树小如栀子,冬生叶,一名葬,蜀人名之苦茶。此中所谓蜀人之记载,即可视为饮茶习俗在古巴蜀的最早萌芽。还有西汉壶居士在《食忌》中所说:苦荼,久食羽化。都说明茶开始时被利用是和药起来的。
唐代陆羽(728—804)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在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神农本草经》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治病的起源,这说明中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是西汉时代一些儒生托名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搜集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药物知识,而成的药物学典籍。
唐. 卢仝 《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收孤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如在汉代《赵飞燕别传》中,有一节关于饮茶的记载。汉成帝崩,后(即帝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后向日侍帝不谨,不合吸此茶。这就说明在当时,茶已成为皇室中的一种饮料了。
西晋到隋朝,茶逐渐成为普通饮料。关于饮茶的记载也日益增多。《广陵吾老传》中载有: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竞买之句,说明茶已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至唐、宋时代,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之品。
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师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茶圣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中国的茶艺由此产生。陆羽的《茶经》总结了唐代及其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的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可说公元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以后又出现大量的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又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从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宋代茶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茶叶还被当作特产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勃勃。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的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组成的千人社等。
皇帝对茶事的兴趣也颇高,宋太祖赵匡胤即是位嗜茶之士,他在宫庭中设立专门的茶事机关。宋徽宗皇帝赵舍还亲著《大观茶论》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亲自写茶书的皇帝。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使茶文化十分兴旺,但茶艺却日渐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洁深邃的本质。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使中华各民族文化全面融合的步伐**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对品茗之事兴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的现状,也无心再以茶事来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文化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
明清时期散叶茶迅速发展,茶类品种日益丰富,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类饮茶法。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等茶具也应运而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茶馆文化教育得到发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茶书画的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清朝茶叶出口时已成为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20世纪时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其本族语中的茶字也源于对汉语茶字的音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产量迅速增加,从1949的年产7500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在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在湖洲成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澳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要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等不胜枚举。它们都以茶为载体,促进经济贸易和茶文化的全面发展。
中国的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形成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它同样映照着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精神特质。
茶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和,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所以,茶的传播史,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线路。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
2.茶在国外的传播:中国茶叶、茶树、饮茶风俗及制茶技术,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传向全世界的。最早传入、其后由南方海路传至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16世纪至欧洲各国并进而传到美洲大陆,又由北方传入波斯、俄国。唐代中叶,中国茶籽被带到种植,茶树开始向世界传播。据文献记载,公元805年,高僧最澄,从天台山国清寺师满回国时,带去茶种,种植于近江。这是中国茶种向外传播的最早记载。后又经日僧南浦昭明在径山寺学得径山茶宴、斗茶等饮茶习俗,并带回,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茶道。
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
茶道的起源与发展。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被誉为是道家的化身。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中国茶道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中国的茶道出现很早,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唐代的茶汤与我们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唐代饮茶,是将茶饼切碎碾成粉末,过罗 (罗就是筛子。茶罗是一种专门用来筛茶粉的茶具)后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状,同时还要往里加盐、葱、姜、桔皮、薄荷等,类似于一种可怕的胡辣汤也难怪这种彻底怪味、想象起来都让人觉得不堪下咽的茶汤能提神,能让人喝了不打瞌睡。
唐代的茶道向后世流传,在经历了元朝统治的一百年后彻底在中国的土地上湮灭。反倒是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内容。元代兴起的茶叶泡水一直传到了今天,但这里已经没有了道的成分。今日盛行于中国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所谓‘勤和简静’的茶道思想以及诸多扭捏姿态,全是近三十年来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虚的胡扯。所谓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还有更荒诞的所谓沤了若干年的一个普洱茶饼子价渝百万的宣传,则简直形同欺诈。这正是所谓器之不存,道亦不复。
所以,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词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茶道,则是继承唐宋遗风。
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国文化的复兴。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中国茶道精神的特点。
中国茶道渊源流传,而每个国家对于茶道的精神理解又各有不同,那么中国茶道精神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茶道精神的特点。
中和之道:茶道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讲究个体与社会及社会中各种关系的均衡、有序、稳定的发展。
自然之狂:茶道借品茗体悟儒道释万物含生、生命融会贯通的境界。
清雅之美:雅致的环境、清雅的茶客、文雅的饮茶方式,茶道之意也就呼之欲出了。
明伦之礼; 将饮茶的礼仪作为一种形式化的人类行为体系,促进社会成员讲究礼仪的交往规则,体现茶道的精神特点。
中国茶道精神。
1.首先茶具有保健作用,常饮茶能强身健体。身心健康首先强调的是身身体健康,是怡情养性的前提。其次,茶道的主要目的是修身、怡情、养性,人们以茶悟道,从而怡然自乐,得到人生境界的升华,提高生活的质量。
2.与儒学,道家的主题一致。
3.与前面各家提出的融性伦乐美相通。 清为道家的代名词。
清。
1.清苦,清心,清寂,清净,茶清如露。
2.为人清廉,清正,清心寡欲,清心健体。
3.与前面各家提出的静,理,廉,俭等相通。但清”与传统文化道家”一脉相通,让人一目了然。
和。
儒家思想的主要体现。
1.礼,义,仁,忠,孝,以和”为核心,中华民族向来崇尚中庸之道,以和”为贵。
2.以茶交友,以茶待客,以茶联谊等,是茶人,茶事活动中儒家思想和的体现。
3.与前面各家提出的美敬圆等相通。
真。
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
1.返璞归真,宁静致远,道法自然,守真养真的哲学思想。
2.真茶真水,真情真意,真善真美,真诚守信,不虚假,应是茶道和茶人精神。
3.与前面各家提出的廉”理”融”性”美”静”正”敬”等相通,但真”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所以从中国传统文化儒道来说,中国的茶道精神是怡,清,和,真”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我们应该根据茶道精神来从事茶文化活动,一切有悖于茶道精神的行为,都要加以纠正,使中国茶文化事业,永远沿着健康,文明的道路发展。
上一篇:金秋致老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