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r王福德只记得老父亲说过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2-15
一
王福德只记得老父亲说过,祖辈是在辽东半岛一个穷乡僻壤的小村落里,是爷爷挑着担子和奶奶一路要着饭,闯荡到关东来的。爷爷和奶奶在半山坡向阳处,一眼山泉傍挖了个地窨子,算是把家安置下来。爷爷奶奶一镐头一镐头开荒,春种冬藏,到了王褔德这辈上己拥有相当可观的土地。忙时雇佣劳力。家中有了象样的房产,并养了一挂四套大马车。王福德是家中唯一接烟火的男丁,老父亲指望他将来念书、干大事,光宗耀祖,可王福德一见到书本就头痛。唯一爱好就是喜欢坐在他家马车上,跟车老板学赶大车。等到十七、八岁时自己可以独自握着一杆大鞭进山拉木柴了,四匹高头大马让他伺候得膘肥体壮,那一大一小两杆鞭子平时谁也别想摸一摸。任何拉脚活都由他扬鞭驾车。那种“喔喔驾吁”的吆喝声、大鞭子在空中炸响声,以及四套大马车飞奔在大道上那种快乐、刺激与豪迈,不亚于当今开着“宝马”的富仔们。父亲骂他没出息,一辈子只能是个车把式。
东北沦陷后,王福德亲眼目睹小鬼子残暴,自己如花似玉的亲妹子被小鬼子糟践了,当发现妹妺悬梁自尽时,心如刀绞,发誓一定为妹子报仇雪恨!
从那之后,王福德经常赶着马车进山寻找“抗联”,他心中有数,接常补短的有人到他家找粮食,并告诉父亲中国人是一家,要团结起来共同抗日,临了还给丢下银元。
入冬,王福德终于在四道沟里深山密林中找到了抗日联军的密营。当他看到衣衫褴缕,脸色发青,眼窝深陷的“抗联”将士们时,王福德忍不住泪水掉了下来。原来经常到他家那位大个子人称大个子书记,叫李闯,战士们从不称名道姓,只叫他大个子书记。
大个子书记告诉王福德,由于鬼子遭到抗日联军的打击,疯狂扫荡,封锁严密,部队已多日没有粮食,冰天雪地深山老林里,只靠雪水煮萝卜,干白菜等充饥。王福德告诉大家,他就是豁出命去也要想办法给大家送粮食来。
王福德家中有的是粮食,只是要想出万全之策,于是他苦思冥想,最后终于想出个好办法来,他把玉米楂子和大豆、白面装在囗代里,又包了几大包食盐平捕在车上,再盖上稻草,然后再盖上厚厚一层马粪。王福德平时也是这样,过关卡习以为常,又是这一代财主,大手大脚也结交了不少朋友,汉奸们他也熟,所以别人真认为他往地里送粪呢。回来时又稍回一车枝杈柴。就这样,王福德隔三差五就给山上密营送一回粮食。就这样,密营中的抗联勇士们不但度过漫长的冰天雪地的严冬,还不断的袭击鬼子,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丈。
有一年刚入冬,王福德正在家中马棚里看马,突然枪声大作,他急忙跑到院子里,迎面撞上一个人来。王福德一惊!这不是大个子书记吗,只见他用拎枪的右手按住左臂,他受伤了。大个子书记说后面有鬼子追赶。王福德拉着大个子书记就往后粮仓跑去,扶着梯子让大个子书记先上,随后自己也上去,大玉米囤子足有一丈多高,王福德用木锨扒开一个大坑,把大个子埋在里面,而自己则漫不经心的站在梯子上往囗袋里装着玉米粒子,等鬼子搜到这里时,他还是站在梯子上装粮食,翻译官问福德见没见一位大个子?说他是支那将领。王福德说没见到,鬼子爬上梯子看了看,大囤子除了粮食什么也没有,小鬼子万万没想到人会藏在玉米囤子里,各屋搜完没发现人影,怀疑从后墙翻出逃跑,便从后街往北追了过去。
王福德赶紧把大个子书记叫起,立刻为他包扎伤囗。大个子书记不知是痛的还是捂的,通身大汗。大个子千恩万谢!说今天没有福德相救,恐怕难逃此劫。王福德说我们是朋友,你们都是打鬼子的英雄好汉,为了打鬼子,我什么都不怕。
二
抗战胜利后,农村实行土改,王福德家产土地被分,成份定为地主。
一次家中来了一辆小汽车,王福得认出是大个子书记,身边还有俩位佩枪当兵的跟着。大个子书记了解到福德家中情况后,让司机立刻去把南满中心县委书记找来,县委书记听说南满总省李闯书记驾到,一刻也不敢误,很快赶到王福德家。李书记说王福德一家抗战期间多次冒生命危险给部队送粮食,从而挽救了上百个抗联战士的生命。他是抗日有功之臣,他的家产和土地允许保留。就这样,王福德这位地主后来主动提出退出自家土地,和普通农民一样,生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家庭里。
到王福德儿子王平日这辈,历史已进入六十年代,二十好几的大小伙子因出身不好当不上兵,也娶不上媳妇,最后还是自家亲戚从四川给介绍一位姑娘,算是成了家。
文革期间,王平日属黑五类,批斗游大街样样拉不下。从广播里听到李闯书记被打倒,戴高帽游大街。把个出生入死干了一辈子革命的老头子打成反革命。王福德想不明白,什么样人才算不反革命呢?也许不干革命的人才算是不反革命,因为他身边很多人曾经并没干过革命,而如今都成为革命造反派。
老爷子一病不起,不到一年,命归黄泉。
到了八十年代,李书记平反,重新任省委书记。老书记亲自来祭奠抗日功臣、自己的救命恩人。亲自布置为王福德树碑立传,碑文是李书记亲笔手书:“抗日功臣王福德同志永垂千古”。
李书记问王平日生活有何困难和要求时,王平日说自己年青时就想当兵,怎奈出身不好,现在孩子十八岁了,他自己很想当兵,就连故去的老父亲遗憾没能成为一名抗联战士,说你老告诉他,虽然名义上不是抗联战士,可是贡献是巨大的。李书记点头称是。说只要孩子身体没问题,这个要求一定满足。
三
王平日儿子 在部队很快入党提干,等转业到地方后已是正团职,被分到市公安局任副局长。从王家祖辈到他这里算是最高职务。
老一代故去,新一代上来, 的仕途之路很顺畅,他现今治理的地区正是李书记当年打江山的地区。半个世纪过去了,今非昔比啊!
现如今城市、乡村不断发展,扩大,面貌换然一新, 忙得整日连和老父亲说句话的功夫都没有。老父亲看看现在的家中,再看看上辈被称为地主相比,那点田产和家业,只能算是九牛一毛。老父亲心中有数,按工资家中收入每月不足万元,可儿子一包烟、一瓶酒就要上千。别墅有假山,有球场游泳池,真是人间天堂呵!于是老人正重其事告诫儿子,家中很多财产并不是正道得来的。贪得无厌,必生后患!
清明节那天,王平日带领儿子一家人驱车来到老父亲墓前,祭奠完,王平日语重心长对儿子学军讲,你爷爷虽是地主,家中田产是祖上一镐头一镐头铇出来的;家中的财产是靠省吃俭用、囗挪肚攒积攒出来的,但对待抗联队伍你爷爷从不小气。你也知道这碑文是谁写的,李书记无论打江山还是坐江山,都是一位好清官,如今难得啊!
自那以后,完全变了一个人。花园别墅上交,把所有收受的贿赂通通上交。
亲笔写下一幅名言,“青年人继承的不是遗产,而是前辈留下的尚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徐特立”, 郑重地把这幅字悬挂在自己办公室的墙上
从此之后, 所管辖的这一方水土,无论大小官员,主动交待自已违法乱纪的行为,并得到公正的处理;而拒不交待、以侥性心理逃避罪责的则严惩不怠。
从此李书记当年用鲜血换來这块土地上仕风民意大振,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百姓安居乐业。
二零一三年元月二十五日 共 2748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祖孙三代人的硌,值得细细品味。那曾经的年代,虽然艰苦,但人心是正的;动荡年代,还是艰苦的,但人心有正有邪,改革开放后,一切都好起来了,一切都改变了,但,邪不压正的道理,仍然在。问好作者。【编辑:三微花】
1 楼 文友: 201 -01-27 19:18:59 最欣赏小说的最后一段,感谢作者对乡土文学社团征文活动的大力支持。问好!
2 楼 文友: 201 -01-27 19:20: 2 温馨提示:小说中,有些字修改过了,请作者与底稿核对一下!另外,请到乡土论坛征文启事贴中跟贴,把小说的链接复制上去,以示参加征文活动。
楼 文友: 201 -01-27 19:50:1 感谢三微编审,辛苦了再谢!
4 楼 文友: 201 -01-28 16:58:0 温馨提示:请到乡土论坛征文贴下跟贴,并复制本文链接,以示参加征文活动。谢谢!
5 楼 文友: 2014-01-20 21: 6:59 警世好文.人不能忘本.清明祭祖对后人是一种教育.不忘祖先人才不会迷失自己.治疗阳痿的药怎么买小孩有眼屎是怎么回事日照男科医院哪家好
王福德只记得老父亲说过,祖辈是在辽东半岛一个穷乡僻壤的小村落里,是爷爷挑着担子和奶奶一路要着饭,闯荡到关东来的。爷爷和奶奶在半山坡向阳处,一眼山泉傍挖了个地窨子,算是把家安置下来。爷爷奶奶一镐头一镐头开荒,春种冬藏,到了王褔德这辈上己拥有相当可观的土地。忙时雇佣劳力。家中有了象样的房产,并养了一挂四套大马车。王福德是家中唯一接烟火的男丁,老父亲指望他将来念书、干大事,光宗耀祖,可王福德一见到书本就头痛。唯一爱好就是喜欢坐在他家马车上,跟车老板学赶大车。等到十七、八岁时自己可以独自握着一杆大鞭进山拉木柴了,四匹高头大马让他伺候得膘肥体壮,那一大一小两杆鞭子平时谁也别想摸一摸。任何拉脚活都由他扬鞭驾车。那种“喔喔驾吁”的吆喝声、大鞭子在空中炸响声,以及四套大马车飞奔在大道上那种快乐、刺激与豪迈,不亚于当今开着“宝马”的富仔们。父亲骂他没出息,一辈子只能是个车把式。
东北沦陷后,王福德亲眼目睹小鬼子残暴,自己如花似玉的亲妹子被小鬼子糟践了,当发现妹妺悬梁自尽时,心如刀绞,发誓一定为妹子报仇雪恨!
从那之后,王福德经常赶着马车进山寻找“抗联”,他心中有数,接常补短的有人到他家找粮食,并告诉父亲中国人是一家,要团结起来共同抗日,临了还给丢下银元。
入冬,王福德终于在四道沟里深山密林中找到了抗日联军的密营。当他看到衣衫褴缕,脸色发青,眼窝深陷的“抗联”将士们时,王福德忍不住泪水掉了下来。原来经常到他家那位大个子人称大个子书记,叫李闯,战士们从不称名道姓,只叫他大个子书记。
大个子书记告诉王福德,由于鬼子遭到抗日联军的打击,疯狂扫荡,封锁严密,部队已多日没有粮食,冰天雪地深山老林里,只靠雪水煮萝卜,干白菜等充饥。王福德告诉大家,他就是豁出命去也要想办法给大家送粮食来。
王福德家中有的是粮食,只是要想出万全之策,于是他苦思冥想,最后终于想出个好办法来,他把玉米楂子和大豆、白面装在囗代里,又包了几大包食盐平捕在车上,再盖上稻草,然后再盖上厚厚一层马粪。王福德平时也是这样,过关卡习以为常,又是这一代财主,大手大脚也结交了不少朋友,汉奸们他也熟,所以别人真认为他往地里送粪呢。回来时又稍回一车枝杈柴。就这样,王福德隔三差五就给山上密营送一回粮食。就这样,密营中的抗联勇士们不但度过漫长的冰天雪地的严冬,还不断的袭击鬼子,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丈。
有一年刚入冬,王福德正在家中马棚里看马,突然枪声大作,他急忙跑到院子里,迎面撞上一个人来。王福德一惊!这不是大个子书记吗,只见他用拎枪的右手按住左臂,他受伤了。大个子书记说后面有鬼子追赶。王福德拉着大个子书记就往后粮仓跑去,扶着梯子让大个子书记先上,随后自己也上去,大玉米囤子足有一丈多高,王福德用木锨扒开一个大坑,把大个子埋在里面,而自己则漫不经心的站在梯子上往囗袋里装着玉米粒子,等鬼子搜到这里时,他还是站在梯子上装粮食,翻译官问福德见没见一位大个子?说他是支那将领。王福德说没见到,鬼子爬上梯子看了看,大囤子除了粮食什么也没有,小鬼子万万没想到人会藏在玉米囤子里,各屋搜完没发现人影,怀疑从后墙翻出逃跑,便从后街往北追了过去。
王福德赶紧把大个子书记叫起,立刻为他包扎伤囗。大个子书记不知是痛的还是捂的,通身大汗。大个子千恩万谢!说今天没有福德相救,恐怕难逃此劫。王福德说我们是朋友,你们都是打鬼子的英雄好汉,为了打鬼子,我什么都不怕。
二
抗战胜利后,农村实行土改,王福德家产土地被分,成份定为地主。
一次家中来了一辆小汽车,王福得认出是大个子书记,身边还有俩位佩枪当兵的跟着。大个子书记了解到福德家中情况后,让司机立刻去把南满中心县委书记找来,县委书记听说南满总省李闯书记驾到,一刻也不敢误,很快赶到王福德家。李书记说王福德一家抗战期间多次冒生命危险给部队送粮食,从而挽救了上百个抗联战士的生命。他是抗日有功之臣,他的家产和土地允许保留。就这样,王福德这位地主后来主动提出退出自家土地,和普通农民一样,生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家庭里。
到王福德儿子王平日这辈,历史已进入六十年代,二十好几的大小伙子因出身不好当不上兵,也娶不上媳妇,最后还是自家亲戚从四川给介绍一位姑娘,算是成了家。
文革期间,王平日属黑五类,批斗游大街样样拉不下。从广播里听到李闯书记被打倒,戴高帽游大街。把个出生入死干了一辈子革命的老头子打成反革命。王福德想不明白,什么样人才算不反革命呢?也许不干革命的人才算是不反革命,因为他身边很多人曾经并没干过革命,而如今都成为革命造反派。
老爷子一病不起,不到一年,命归黄泉。
到了八十年代,李书记平反,重新任省委书记。老书记亲自来祭奠抗日功臣、自己的救命恩人。亲自布置为王福德树碑立传,碑文是李书记亲笔手书:“抗日功臣王福德同志永垂千古”。
李书记问王平日生活有何困难和要求时,王平日说自己年青时就想当兵,怎奈出身不好,现在孩子十八岁了,他自己很想当兵,就连故去的老父亲遗憾没能成为一名抗联战士,说你老告诉他,虽然名义上不是抗联战士,可是贡献是巨大的。李书记点头称是。说只要孩子身体没问题,这个要求一定满足。
三
王平日儿子 在部队很快入党提干,等转业到地方后已是正团职,被分到市公安局任副局长。从王家祖辈到他这里算是最高职务。
老一代故去,新一代上来, 的仕途之路很顺畅,他现今治理的地区正是李书记当年打江山的地区。半个世纪过去了,今非昔比啊!
现如今城市、乡村不断发展,扩大,面貌换然一新, 忙得整日连和老父亲说句话的功夫都没有。老父亲看看现在的家中,再看看上辈被称为地主相比,那点田产和家业,只能算是九牛一毛。老父亲心中有数,按工资家中收入每月不足万元,可儿子一包烟、一瓶酒就要上千。别墅有假山,有球场游泳池,真是人间天堂呵!于是老人正重其事告诫儿子,家中很多财产并不是正道得来的。贪得无厌,必生后患!
清明节那天,王平日带领儿子一家人驱车来到老父亲墓前,祭奠完,王平日语重心长对儿子学军讲,你爷爷虽是地主,家中田产是祖上一镐头一镐头铇出来的;家中的财产是靠省吃俭用、囗挪肚攒积攒出来的,但对待抗联队伍你爷爷从不小气。你也知道这碑文是谁写的,李书记无论打江山还是坐江山,都是一位好清官,如今难得啊!
自那以后,完全变了一个人。花园别墅上交,把所有收受的贿赂通通上交。
亲笔写下一幅名言,“青年人继承的不是遗产,而是前辈留下的尚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徐特立”, 郑重地把这幅字悬挂在自己办公室的墙上
从此之后, 所管辖的这一方水土,无论大小官员,主动交待自已违法乱纪的行为,并得到公正的处理;而拒不交待、以侥性心理逃避罪责的则严惩不怠。
从此李书记当年用鲜血换來这块土地上仕风民意大振,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百姓安居乐业。
二零一三年元月二十五日 共 2748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祖孙三代人的硌,值得细细品味。那曾经的年代,虽然艰苦,但人心是正的;动荡年代,还是艰苦的,但人心有正有邪,改革开放后,一切都好起来了,一切都改变了,但,邪不压正的道理,仍然在。问好作者。【编辑:三微花】
1 楼 文友: 201 -01-27 19:18:59 最欣赏小说的最后一段,感谢作者对乡土文学社团征文活动的大力支持。问好!
2 楼 文友: 201 -01-27 19:20: 2 温馨提示:小说中,有些字修改过了,请作者与底稿核对一下!另外,请到乡土论坛征文启事贴中跟贴,把小说的链接复制上去,以示参加征文活动。
楼 文友: 201 -01-27 19:50:1 感谢三微编审,辛苦了再谢!
4 楼 文友: 201 -01-28 16:58:0 温馨提示:请到乡土论坛征文贴下跟贴,并复制本文链接,以示参加征文活动。谢谢!
5 楼 文友: 2014-01-20 21: 6:59 警世好文.人不能忘本.清明祭祖对后人是一种教育.不忘祖先人才不会迷失自己.治疗阳痿的药怎么买小孩有眼屎是怎么回事日照男科医院哪家好
上一篇:我读了青铜葵花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