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张家村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2-14

济阳张家村,有位姓张的老头,生了两个儿子。他和妻子起早贪黑地干活,粗茶淡饭地俭省,供两个儿子上学。儿子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大儿子高中毕业就考上了大学,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亲朋好友都来祝贺,张老头买酒割肉杀鸡宰羊,宴请亲朋好友。乡亲邻里都羡慕得了不得,赞扬张老头夫妇“有福气,养了这么个好儿子。”张老头夫妇笑得合不拢嘴。
过了两年,张老头的第二个儿子也考上了大学,又是一番庆贺,不必细说。村里人更羡慕了,都说张老头夫妻是“前生修来的福,晚年要有享不尽的福!”
大儿子大学毕业,张老头托人找关系请客送礼送红包,给大儿子在省城找了一份工作。二年后,又同样给二儿子在外省的省城找了一份工作。
后来。两个儿子买房、结婚,张老头又理所当然地花钱。为此,他花尽了几十年的积蓄,还找亲朋好友借了不少债。
过了几年,大儿媳给他生了个大孙子,老两口心满意足、喜笑颜开。小两口都上班,工作忙,孩子谁来照管?雇保姆,每月需要 000元,还要管吃管住。小两口工资不高,舍不得花这么多钱。媳妇想叫自己的父母来帮忙,可是老人在照顾自己的孙子,脱不开身。没奈何,只好把张老头老两口子接到城里来照顾孩子。
张老头夫妻离开家乡的前几天,亲朋好友给他饯行,都羡慕他们到城里去享福。老两口美滋滋的,心里也这样想。
到了省城大儿子家,一切都新鲜陌生,生活很不习惯。儿媳妇看他们也很不习惯,一是嫌他们卫生习惯不好,洗碗擦桌总忘记用洗涤剂,不爱洗澡,小便后有时忘记冲马桶;二是嫌他们饮食习惯不好,做出来的饭菜不好吃不说,剩下的饭菜还不舍得扔掉,下顿饭又端上来;还有,特土气,一身乡下打扮不说,那满口的乡下“土话”让她听了直恶心。……
儿媳妇经常说:
“你们方便后,马桶要一次一冲,不要攒在一起冲!”
“剩的冷饭冷菜都倒掉,不要再端上来!”
“要把手洗干净了再摸孩子!”
“每天要擦一遍地板,别忘了穿拖鞋!”
“在小区院子里别说话!”
……
老两口张皇失措,不知道话该怎么说,活该怎么做,手脚该怎么放,怎么办儿媳妇才满意。
终于熬过了三年,孙子上了幼儿园。张老头夫妻向儿子提出来回老家,他们打算回老家轻松轻松。不料,二儿媳妇又给他们生了个孙女,就把他们喊去照顾孩子。于是,老夫妻从这个省城到了另一个省城,从大儿子家到了二儿子家。地方调动了,但是职务待遇没有变:依然做全职保姆,依然经常受儿媳妇的“教诲”。
二儿子的孩子上了幼儿园,张老头夫妻失去了“使用价值”,更是经常受儿媳的白眼,可是,老夫妻真正老了,再单独生活有了困难。只能赖在二儿子家里。
“你大孙子想你门了,快去看看吧!”二儿媳妇启发二位老人。她给老人买了火车票,送老人坐上火车。
在大儿子家没住上多久,大儿媳妇也启发二位老人:“你孙女想念你们啦,快去看看吧!”于是,大儿媳妇给买了火车票,把二位老人送上了火车。
张老头老两口就像个足球,被两个儿媳妇踢来踢去。
苦尽甜来,张老头七十岁这年,得病在大儿子家去世,家里人进屋准备丧服时,忽然听到张老头急切的呼喊声。儿子、儿媳、孙子、孙女都跑到他身边,见他已经复活,便都向他问长问短。孙子孙女非常高兴,儿媳妇则非常懊恼——这老不死的怎么又活啦!
张老头摸摸孙子的头,又拉拉孙女的手,然后对老妻说:“我刚去的时候,决心不再回来。走了几里路,又一想,撇下你这把老骨头在孩子们手里,冷热吃穿都要依靠他们,也没什么活下去的乐趣,不如跟我一起走。因此才又回来,想叫着你一起走。”
众人都以为他刚苏醒过来在说胡话,都不相信。老头又把这话重复了一遍,他老妻说:“这样办倒也很好。但我正活着,怎么就能死了呢?”张老头一挥手说:“这不难,家中的日常俗务,可赶快去办理完。”他老妻只笑不走。张老头又催她,她才走出门去。拖延了几刻钟,回来哄他说:“一切都料理好了。”
张老头又命她快去打扮一下。老妻不肯去,他催促越急。她不忍心违背了他的意愿,便穿上裙子打扮好出来。媳妇们见她这副打扮,都偷偷地笑。
张老头把头往枕边移了移,用手拍着枕头另一端,示意老妻躺下。老妻说:“孩子们都在这里,咱俩直挺挺地躺着,是什么样子?”老翁用手捶打着床说:“一块死有什么可笑的!”
媳妇们见张老头急得不行,就劝老太太照他的意愿办。于是老太太就与张老头一个枕头躺下了,媳妇又都笑了起来。接着一看,见老太太忽然收敛了笑容,又渐渐合上了双眼,好久没有动静,像熟睡的样子。众人这才走近察看,见她肌肤已经冰凉,鼻子也没有气息。再试张老头也是一样。大家这才震惊哭号起来。

共 181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故事虽然有些荒诞,也是现实中两代人隔阂的写照。当代的年轻人如果也想一想自己老后,恐怕会好一些。(东方叔)梅州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小孩健脾胃的药吃什么好
拉肚子拉稀吃什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