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何处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2-12
文字/摄影:陌上行人
清明*
春城无处不飞花。
误入青丘遂霭斜。
拂面薰风杨柳醉。
幽思一缕过天涯。
常年离乡在外,终于有机会在清明时节回到家中,陪同父母前往当地的墓园。其实祖父母的墓地都在老家,但是即使是父母,也不可能每年清明回乡扫墓。所能做的,不过是在十字长街,焚化纸帛,以祭先人。每到此时,路灯下长烟袅袅,随街飘荡,渐渐隐入夜幕,遮住多少殷殷期盼的双目。
现代的墓园不比以往,设计规则有致。园中花木扶疏,杨柳依依,墓碑掩映在枫枝翠柏,桃红李白之间。墓碑也不再是单一的黑或白,印度红的大理石上,影雕着故人的慈容,栩栩如生,仿佛仍是言笑嫣嫣的样子,把生人的悲哀也减淡。
纯天然的原石也可成碑,纵横的丘壑是自然造化,也是人世沧桑。
此次墓园之行,还有一重重要的意思,便是为父母选择一个百年之后的安身之处。父母很是开明,从不讳言身后事的安排,只求将来不要给子女留下麻烦。我们能做的便是尽力配合,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
父亲的老家其实是有宅基地的,但是祖父早年离乡,老家的一切都留给了本家旁枝。父亲从小便在城里长大,之后在省城上学、工作,从此在这里安家。只回过几次的老家,在我心里只有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印象,我甚至不知道回老家的路。家于我而言,就是父母在的地方,就是我长大的地方。所以我能理解,父母为什么要把安息之地选在这所城市。
墓型多数是夫妻双穴,但是也有家族墓地,准备子孙将来落叶归根。对此,父亲开明地表示,他就没有回乡与先人同归一处,推己及人,自然也不要求子孙将来同归故里。只要子女回家时去看看他们就好。我虽是女儿,传统上不在此列,但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我知道父母在为我们及我们的孩子考虑。他们一辈子就在一个地方工作、成家、生子,选择这个地方是水到渠成。那么我们这一代呢?我们已经跨海越洋在异国他乡扎根,孩子在异乡出生、成长。直到上大学前一直生活的这个小城,在我的孩子眼中,俨然就是他的家乡。他的同学、发小许多都在这里。每年假期回来,都开心地聚在一起。那么我们将来该何去何从呢?
这个我们生活了二十年的,纽约上州的小城,冬日绵长。我们早已萌生退休后,搬到暖和一点的地方去的想法。但是新的地方,并非孩子记忆中的家。有些新移民常常换工作、住址,哪里又该是他们的家呢?
都说叶落归根。我们这代人许多都是四海为家,把他乡过成了故乡,把故乡变成了远方。唯一能同时亲近故乡和他乡的存在,便是无处不在、四海漂流之水。因此有些同辈人计划撒骨灰于江河湖海,既可随轮回往复的水流魂归故里,又可与子女同在,守护子孙后代。初听时我觉得诧异,现在我忽然明白了他们的苦心,也许还有无奈。
墓园外专门辟出一隅,供公众烧纸祭奠。人们把要祭拜的先人名字写在墙壁上,把手中的纸钱、金箔投入火盆。出于节约资源的考虑,墓园里还有墙葬和树葬,可以多人共享。走过一处设计精美的花坛,正中心石碑上的“生命”两个字,让我意识到原来这是花坛葬。那一片艳黄浓紫的下面,是由什么来滋养,不言而喻。
袅袅的青烟升起,随风盘旋。偶尔带起纸箔的灰烬,和误入其中的花瓣。那一刻,我有一丝恍然。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又在哪里?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仁人智士,终是尘归尘,土归土。能留存下来的唯精神而已。祭奠的意义,在于心,而非形式。归,还是不归?何需纠结。
2019年4月于凤岐宅
*嵌句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当归
当归(学名:Angelicasinensis),伞形科当归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0.4-1m。根圆柱状,分枝,有多数肉质须根,黄棕色,有深郁香气。茎直立,绿以或带紫色,有纵深沟纹,光滑无毛。叶为数回轮状复叶,花白色,复伞形花序,根肥大,入药。在中国分布于甘肃、云南、四川、青海、陕西、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各地均有栽培。当归的根可入药,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抗癌、抗老防老、免疫之功效。当归也可用于卤制品配料中,其主要特点是去腥增香,增加肉制品和药香味。
上一篇:p紫色的花帽
上一篇:1总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合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