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牧写的清明诗
文章来源:沧州文学网 | 2020-02-07
唐代诗人杜牧写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全诗四句28字,因它通俗易懂,流畅自然,音节和谐,意境清新,耐人寻味,所以,很受读者欢迎。千百年来,学习、欣赏者无数,解读它也是众说纷呈。
一曰“哀愁说”。杜牧的笔下,清明是人们思念先人和祭扫墓地的,偏在这时遭了雨,湿了个落汤鸡,事不随愿,诗的氛围就显得低沉、冷清而又缠绵,带着断魂的哀思和乡愁。
二曰“欢乐说”。是说杜牧诗外的清明,春雨过后,晴空万里,碧波荡漾,桃红柳绿,花香鸟语,春光灿烂,令人陶醉,这时的路人,也会心境一亮。诗人清楚清明不仅仅是祭祀活动,更是对家思念、亲人团聚的渴望,在浓浓的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无尽的亲情、乡情和爱的温暖,岂不乐哉!
三曰“失恋说”。一次,杜牧看好了吴中一名少女,说定10年后,必娶其女为妻,若不来,女可另嫁。14年后,当他去践约时,少女已嫁人为妻三年了。杜牧顿足不迭,后悔无期,苦吟一首七绝:“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摇花落尽,绿叶成荫子满枝。”当年的清明节,杜牧因这次失恋而郁郁寡欢,难以释怀,面对清明的纷纷细雨,便写出感恨伤怀的“清明”一诗,成为脍炙人口、雅俗共赏的千古名句。
四曰“不妥说”。明朝的谢榛认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作宛然入画,但气格不高。或易之曰‘酒家何处是,江上杏花村。’此有盛唐调。”当今也有学者认为《清明》诗中虚字太多,句调柔弱。谢榛改写的句子用字比较精简,强度倍增,所以比原诗有力。进而说:“‘时节雨纷纷’已经可以知道‘清明’了,‘行人欲断魂’当然是在路上,减成五言已经够了。”经他俩改后,《清明》诗就成为“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是,江上杏花村。”
五曰“广告说”。持这种说法的,显然是当今社会向钱看的人,他们认为这首七绝诗原是杜牧为安徽贵池名酒“杏花大曲”而特地创作的,分明是一篇广告词。此说,有商业炒作之嫌。
六曰“小令说”。这种观点,是对《清明》诗尽情玩味,将原来的诗句断开来读,成为绝妙的“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一来,诗变成词,节奏明快,一扫原诗愁绪。
七曰“短剧说”。他将七绝《清明》一字不动却巧妙地改成拍摄剧本:“清明时节(时间),雨纷纷(背景),路上(地点),行人欲断魂(人物神态),借问酒家何处有(对白)?牧童(人物),遥指(动作),杏花村(远景)。”可以断言,如此改动,没有编剧加导演的功底,是很难做到的。
八曰“伪造说”。《北京青年报》载文《拆解古典诗词〈清明〉作者恐怕非杜牧》,历数多少《诗集》未见此诗,还说“杜牧去世至少 00多年后,这首诗才刚刚冒出来。”因此,疑它是伪作。然而,这也恐怕让这位名满天下的一代大诗人万万没有想到的,1200多年后,竟有人认定他发自肺腑的千古绝唱却是他人之作!
以上“八说”,各有道道,但不尽人意,总有未说到点子上的感觉,本人认为《清明》诗还有另说,即忧国忧民,感时伤世,议政之作,权且称其“议政说”。
先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里的“清明”不是清明节的清明,而是穷苦百姓和有识之士的一种期盼。盼什么?盼清明盛唐、清明皇帝、清明官员、清明政治、清明政策,人心所向盼“清明”。可就在这个“节骨眼”(时节)上,却是“雨纷纷”,即一个“乱”字了得。早在杜牧出生48年前(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王朝一蹶不振,使大唐所谓“太平盛世”而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到了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 年),安史之乱才算勉强平定。然而,朝廷安于苟且,却将史朝义的降将张忠志、薛嵩、田承嗣、李怀仙等命为河北诸镇的节度使,这就为藩镇割据埋下了祸根。不久,藩镇抗上,不服朝廷,相互效尤,割据一方,军伐混战。中唐以后,吐蕃统治者乘唐朝衰弱,得寸进尺,不断东进,甚至一度攻进京都长安,代宗逃离,幸有郭子仪等率兵收复长安,代宗方回京都。可是到了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频发,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岌岌可危。
次说“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里的“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指在仕途上为国为民而打拼的人,当他们发现江山难保,无力回天时,已魂不守舍,像掉了魂似的。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他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 岁写《阿房宫赋》,26岁进士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杜牧家世显赫,世代官宦,能文能武,对他影响极大,他决心像先辈一样,为国效力,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他写了《感怀诗》,感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国家做一点事。《郡斋独酌》一诗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商。”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再如《河湟》一诗:“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他通过河湟无力收复,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身不逢时,怀才不遇,愿望不能实现,愁肠纠结,魂魄不在,如此,只有借酒浇愁。
再说“借问酒家何处有”。从语境看,此句当是杜牧自问:真正能解愁的酒家在哪里?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可奈何地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对于杜牧来说,喝酒已成疗伤祛痛之事。
“高人以饮酒为忙事”,杜牧诗中,饮酒之句俯拾即是。“但将酩酊酬佳节”,“半醉半醒游三日”,“拥炉开酒缸”,“更酌一樽空”,“醉头扶不起”,“雨晦倾瓶取醉泥”,“生前酒伴闲,愁醉闲多少”,“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他甚至情愿“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刚刚“乞酒缓愁肠”,却不料又是“得醉愁苏醒”。酒在肚,愁在心,醉也不是,醒也不是。杜牧就是这样,将身体、醉意、连同满腹经纶,交付虚无缥缈,苦中作乐之中,如此这般,索性来它一个春花烂漫。
四说“牧童遥指杏花村”。上句自问,此句为自答,自解自叹。牧童即杜牧自己,所以称童,自谦也,或者自我调侃:“我杜牧像无知的放牛娃”(他去世时也只有49岁)。他给自己指路,在那遥远的地方,有真能解愁的酒家叫杏花村。诚然,“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是指酒家。杏花,即春花,这里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杏花深处的地方就够了,如若再引深一下,由“杏花村”联想到“杏林春暖”,那里有名医、药酒可以疗疾,不言而喻,那里或许真有一家小酒店在等待政治风雨飘摇中仕途失意的断魂客人,继续重复着“乞酒缓愁肠”“得醉愁苏醒”的纠结岁月。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他强作笑颜、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不欲示人的悲凉。
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七绝。他的诗中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他往往一反常人思维,给人以全新的视角,《清明》一诗,即是很好的注脚。
杜牧作诗是比较重视思想内容的。他在《答庄充书》中说,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又在《献诗启》一书中说:“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由此可见,他在诗歌理论上的主张和创作上的积极追求。《清明》这首绝句,杜牧以神来之笔,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表现了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让人耳目一新,浮想联翩。 共 08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篇书评最为感人的就是作者大胆新颖的见解,文章对流传至今的杜牧《清明》一诗提出了独到的看法。文章开篇引述《清明》诗内容,然后例举历代对该诗的各种解读,以前的八种解读中,不少是文字游戏之说,并没有站在杜牧的环境和心境角度去解读。作者在上面八种解读之外,提出了独到的看法,作者对每句诗逐一解读,并联系杜牧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对文章的观点提出了有说服力的分析。文章观点明确,解读有说服力。从这篇书评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迪:一篇好作品,总是能给人多角度的解读启迪的;解读作品,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思维,但是要言之有据才有说服力。好文!【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 041849】
1 楼 文友: 201 -04-18 19: 6:52 这篇书评对我们是有震撼意义和启迪意义的,怎样阅读文学作品?读出自己的见解,这是给我们的最大启迪。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 201 -04-18 19:55: 9 谢谢春雨老师编辑,辛苦了,敬茶脉络舒通丸功效痛经可以吃点什么药玉林正骨水评价怎么样
一曰“哀愁说”。杜牧的笔下,清明是人们思念先人和祭扫墓地的,偏在这时遭了雨,湿了个落汤鸡,事不随愿,诗的氛围就显得低沉、冷清而又缠绵,带着断魂的哀思和乡愁。
二曰“欢乐说”。是说杜牧诗外的清明,春雨过后,晴空万里,碧波荡漾,桃红柳绿,花香鸟语,春光灿烂,令人陶醉,这时的路人,也会心境一亮。诗人清楚清明不仅仅是祭祀活动,更是对家思念、亲人团聚的渴望,在浓浓的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无尽的亲情、乡情和爱的温暖,岂不乐哉!
三曰“失恋说”。一次,杜牧看好了吴中一名少女,说定10年后,必娶其女为妻,若不来,女可另嫁。14年后,当他去践约时,少女已嫁人为妻三年了。杜牧顿足不迭,后悔无期,苦吟一首七绝:“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摇花落尽,绿叶成荫子满枝。”当年的清明节,杜牧因这次失恋而郁郁寡欢,难以释怀,面对清明的纷纷细雨,便写出感恨伤怀的“清明”一诗,成为脍炙人口、雅俗共赏的千古名句。
四曰“不妥说”。明朝的谢榛认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作宛然入画,但气格不高。或易之曰‘酒家何处是,江上杏花村。’此有盛唐调。”当今也有学者认为《清明》诗中虚字太多,句调柔弱。谢榛改写的句子用字比较精简,强度倍增,所以比原诗有力。进而说:“‘时节雨纷纷’已经可以知道‘清明’了,‘行人欲断魂’当然是在路上,减成五言已经够了。”经他俩改后,《清明》诗就成为“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是,江上杏花村。”
五曰“广告说”。持这种说法的,显然是当今社会向钱看的人,他们认为这首七绝诗原是杜牧为安徽贵池名酒“杏花大曲”而特地创作的,分明是一篇广告词。此说,有商业炒作之嫌。
六曰“小令说”。这种观点,是对《清明》诗尽情玩味,将原来的诗句断开来读,成为绝妙的“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一来,诗变成词,节奏明快,一扫原诗愁绪。
七曰“短剧说”。他将七绝《清明》一字不动却巧妙地改成拍摄剧本:“清明时节(时间),雨纷纷(背景),路上(地点),行人欲断魂(人物神态),借问酒家何处有(对白)?牧童(人物),遥指(动作),杏花村(远景)。”可以断言,如此改动,没有编剧加导演的功底,是很难做到的。
八曰“伪造说”。《北京青年报》载文《拆解古典诗词〈清明〉作者恐怕非杜牧》,历数多少《诗集》未见此诗,还说“杜牧去世至少 00多年后,这首诗才刚刚冒出来。”因此,疑它是伪作。然而,这也恐怕让这位名满天下的一代大诗人万万没有想到的,1200多年后,竟有人认定他发自肺腑的千古绝唱却是他人之作!
以上“八说”,各有道道,但不尽人意,总有未说到点子上的感觉,本人认为《清明》诗还有另说,即忧国忧民,感时伤世,议政之作,权且称其“议政说”。
先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里的“清明”不是清明节的清明,而是穷苦百姓和有识之士的一种期盼。盼什么?盼清明盛唐、清明皇帝、清明官员、清明政治、清明政策,人心所向盼“清明”。可就在这个“节骨眼”(时节)上,却是“雨纷纷”,即一个“乱”字了得。早在杜牧出生48年前(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王朝一蹶不振,使大唐所谓“太平盛世”而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到了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 年),安史之乱才算勉强平定。然而,朝廷安于苟且,却将史朝义的降将张忠志、薛嵩、田承嗣、李怀仙等命为河北诸镇的节度使,这就为藩镇割据埋下了祸根。不久,藩镇抗上,不服朝廷,相互效尤,割据一方,军伐混战。中唐以后,吐蕃统治者乘唐朝衰弱,得寸进尺,不断东进,甚至一度攻进京都长安,代宗逃离,幸有郭子仪等率兵收复长安,代宗方回京都。可是到了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频发,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岌岌可危。
次说“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里的“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指在仕途上为国为民而打拼的人,当他们发现江山难保,无力回天时,已魂不守舍,像掉了魂似的。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他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 岁写《阿房宫赋》,26岁进士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杜牧家世显赫,世代官宦,能文能武,对他影响极大,他决心像先辈一样,为国效力,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他写了《感怀诗》,感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国家做一点事。《郡斋独酌》一诗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商。”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再如《河湟》一诗:“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他通过河湟无力收复,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身不逢时,怀才不遇,愿望不能实现,愁肠纠结,魂魄不在,如此,只有借酒浇愁。
再说“借问酒家何处有”。从语境看,此句当是杜牧自问:真正能解愁的酒家在哪里?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可奈何地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对于杜牧来说,喝酒已成疗伤祛痛之事。
“高人以饮酒为忙事”,杜牧诗中,饮酒之句俯拾即是。“但将酩酊酬佳节”,“半醉半醒游三日”,“拥炉开酒缸”,“更酌一樽空”,“醉头扶不起”,“雨晦倾瓶取醉泥”,“生前酒伴闲,愁醉闲多少”,“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他甚至情愿“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刚刚“乞酒缓愁肠”,却不料又是“得醉愁苏醒”。酒在肚,愁在心,醉也不是,醒也不是。杜牧就是这样,将身体、醉意、连同满腹经纶,交付虚无缥缈,苦中作乐之中,如此这般,索性来它一个春花烂漫。
四说“牧童遥指杏花村”。上句自问,此句为自答,自解自叹。牧童即杜牧自己,所以称童,自谦也,或者自我调侃:“我杜牧像无知的放牛娃”(他去世时也只有49岁)。他给自己指路,在那遥远的地方,有真能解愁的酒家叫杏花村。诚然,“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是指酒家。杏花,即春花,这里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杏花深处的地方就够了,如若再引深一下,由“杏花村”联想到“杏林春暖”,那里有名医、药酒可以疗疾,不言而喻,那里或许真有一家小酒店在等待政治风雨飘摇中仕途失意的断魂客人,继续重复着“乞酒缓愁肠”“得醉愁苏醒”的纠结岁月。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他强作笑颜、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不欲示人的悲凉。
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七绝。他的诗中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他往往一反常人思维,给人以全新的视角,《清明》一诗,即是很好的注脚。
杜牧作诗是比较重视思想内容的。他在《答庄充书》中说,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又在《献诗启》一书中说:“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由此可见,他在诗歌理论上的主张和创作上的积极追求。《清明》这首绝句,杜牧以神来之笔,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表现了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让人耳目一新,浮想联翩。 共 08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篇书评最为感人的就是作者大胆新颖的见解,文章对流传至今的杜牧《清明》一诗提出了独到的看法。文章开篇引述《清明》诗内容,然后例举历代对该诗的各种解读,以前的八种解读中,不少是文字游戏之说,并没有站在杜牧的环境和心境角度去解读。作者在上面八种解读之外,提出了独到的看法,作者对每句诗逐一解读,并联系杜牧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对文章的观点提出了有说服力的分析。文章观点明确,解读有说服力。从这篇书评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迪:一篇好作品,总是能给人多角度的解读启迪的;解读作品,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思维,但是要言之有据才有说服力。好文!【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 041849】
1 楼 文友: 201 -04-18 19: 6:52 这篇书评对我们是有震撼意义和启迪意义的,怎样阅读文学作品?读出自己的见解,这是给我们的最大启迪。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 201 -04-18 19:55: 9 谢谢春雨老师编辑,辛苦了,敬茶脉络舒通丸功效痛经可以吃点什么药玉林正骨水评价怎么样
相关阅读
- [爱情诗句]为什么辽宁平易近人夺冠?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广厦伤病困扰严重
- [爱情诗句]谢娜现身芒果台彩排,脸颊孩子气脸色蜡黄,却秒删与何炅亲密照片
- [爱情诗句]告别马竞?球迷发起联名活动,梅西发文感谢
- [爱情诗句]李宗原 ‖ 节日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香港画院名家作品邀请展
- [爱情诗句]成都偶遇迪丽热巴拍戏,皮肤白皙身材纤细,云鹤大为近照发福引热议
- [爱情诗句]直击调研 | 中材科技(002080.SZ):今年叶片出货量预计同比增加20% 十四五末期膜产能或达
- [爱情诗句]南财话你知丨银保监会:2018年以来总共处置不良贷款2.6万亿元;六部门:严厉打击骗取留抵退税违法犯
- [爱情诗句]女人们“唇型”一般分这5种,3种好看,2种丑,不妨自测一下自己